☆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in 软硬风评-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前沿科技 软硬风评 查看内容

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07-9-18 12:45|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344| 评论: 0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毛玉西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后,我国报业及时与网络“对接”,将报纸信息及时“复制”到新闻网站。报业“触网”的做法,只能算报纸电子化的网络版,尚未真正实现电子报模式。

笔者所认为的电子报,本质上是指替代了纸张、以“电子纸”(电子阅览器)为载体的无纸化报纸。按照与纸媒版式或内容的相同与否,电子报可分为“全真电子报(版)”与“非全真电子报(版)”两类。从我国报业推出的形式多样的电子报看,有些属“全真电子报”。如,《解放日报》电子报,借助特定的移动阅览器为介质,向读者展示的内容与纸介版面相同。若将纸媒内容再加工,则属“非全真电子报”。如,2006年10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宁波播报》、众多报业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电子杂志等。

如果将电子报的发展分为网站形态、数字化形态(网站基础上的电子版)以及终极形态(“电子纸”版)三阶段的话,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报,都只是电子报发展的“中间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报的载体依然依赖网络,阅读还要借助小型阅览器乃至电脑屏幕。从终极意义上说,电子报的承载介质是“电子纸”—类似厚度不超过1毫米、甚至可自由折叠的电子阅览器。

诱人的前景

电子报的发展最终会使报业完成“深度蜕变”—由纸张的物质载体向虚拟的电子载体转化。从长远看,电子报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主要体现在:

一、最终消除传统的印刷流程环节,大大降低报业运营成本。

对多数报纸而言,制作成本(含纸张、印刷与运输等费用),是报纸的最大开销,基本占据报业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一旦实行电子报发行后,报纸内容制作的成本就大为降低,物流、纸张与印刷成本基本上都不再存在。

二、及时而精确的反馈,可通过流量(点击率)统计来实现。

对电子报来说,完全能做到即时监控受众的阅读行为,对于受众喜欢阅读哪些资讯、广告被浏览了多少次等,完全可通过点击率与停留时间进行精确统计。这样一来,报业对受众市场的喜好就能做到“了如指掌”,随时可将准确的分析报告提供给决策层与广告商。

三、加速媒介融合与媒介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充分弥补传统报业传播的劣势。

电子报的横空出世,显然属于纸媒迎合网络时代、报业重获“新生”的一个新阶段,电子报能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实现高度融合,能够与其他媒介逐步实现一体化。

从传播手段看,传统纸媒只能展示文字与图片两种信息符号,而电子报既可做文图报道,又可做到文图、音频与视频结合的视觉化报道,彻底改变了纸媒的传播手法;从传播时效看,未来的电子报将能跨越时空限制,报道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发展基本同步,而且还可做到传播手段多样化,最终消除纸媒传播的滞后性。

存在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媒介技术能消灭纸张,最终实现报纸的终结形态—无纸化电子报。但从目前看,电子报推广还面临种种现实障碍。

一、电子报技术趋同化,“电子纸”发展门槛高。

纵览我国各报推出的电子报可发现,除了几家报业集团小范围内尝试利用专门的移动阅览器载体外,几乎所有报纸的“全真电子报”都要附属于网站,浏览或阅读技术大同小异。

《解放日报》推出的电子报是采取所谓的“电子纸”—像一本口袋书大小,轻薄小巧,可一掌在手的电子阅读器,当时只有首批5名读者体验了这种阅读。目前,包括荷兰、比利时、德国、日本与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研发“电子纸”产品。尽管很多类似高科技产品宣称问世,但依然存在技术不完善、普及价格高的障碍。

对报业而言,只有在“电子纸”技术成熟、价格被普遍接受下,全球报业才会接纳这种新技术。

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报还只能是“概念产品”。

目前,电子报的广泛普及取决于三点:一是承载信息内容的“电子纸”技术的完善;二是无线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传统阅读习惯的彻底改变。

从前两点看,主要是普及的成本问题。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来说,高昂的研发成本,不但报业集团难以承担,普通民众也难以奢望;从阅读习惯看,尽管目前很多人都习惯网上阅读,但传统阅读优势还很明显。已经存在数世纪的报纸,依然能提供给读者最佳的舒适阅读感。如果没有“电子纸”的普及,类似大同小异的电子报都不过是“半成品”,其阅览的舒适度远远不如纸媒。

对报业来说,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电子报”还只能是“概念产品”,难以大规模推广与发行,我国报业的发展重心还不能完全放在这种新技术推广上面。

12下一页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