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探访 位于杭州路28号的青岛染料厂列入市区老企业搬迁名单,一百五六十亩地的工厂区内,除了几栋日式老房屋外,其他的建筑或将推倒。保留下来的日式老房成了青岛市文物,被当做工业遗产加以保护。 “别看那些老房子不起眼,它们可是中国第一座化学染料厂从小长大的见证者。”记者近日到青岛染料厂采访,工厂的老职工说,这里老厂房成为工业遗产,可谓名副其实,因为这家90岁高龄的老工厂的诞生,不仅使国内有了首家化学染料厂,还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开端,被誉为“国染第一厂”。 解放前染料厂是铁锅煮出来的 “青岛染料厂最初的厂址不在四方,而是在西镇。”隋永福,今年82岁,是青岛染料厂建厂之后的第二代工人,他的父亲是第一代员工。“解放前,染料厂的名字叫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我是日本鬼子投降前到染料厂去做工的。我进厂的时候,染料厂已经搬到四方二十多年了。” 青岛染料厂厂史资料记载,1919年夏天,山东蓬莱人杨子生出资2万银元,购置所需,租用原台西镇5253号民房(今市南区团岛二路处)设厂,取名“维新化学工艺社”,雇用十几名工人从事染布、织扎腿带及“靛青”(硫化染料早期品种)生产。1922年维新化学工艺社迁址现在的四方老厂旧址,这时候,日本人入股,且担任经理。 在日本人管理下做工,留给隋永福的是痛苦记忆。“要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稍微有一点别的活路也不会到染料厂做工。”隋永福1944年进入染料厂的时候,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每天的工作时间在十个小时以上,而一天的工资是不到两斤发霉苞米。当年生产染料的机器设备很少,用大铁锅煮石榴皮、树枝等方式萃取染料是常用的生产手段。“不是烟熏火燎,就是染料烹溅,干一天工下来,整个人浑身上下人不人,鬼不鬼。即便是这样,出厂门的时候,日本监工还要搜身,怕工人从工厂里偷染料。只要怀疑哪个工人有偷染料行为,日本监工就会用灌辣椒水等残酷手段逼迫承认偷窃,然后扣工钱。” 隋永福进厂做工的时候,同工友一起住在工人宿舍里,宿舍在今天的四方区小斜巷,所谓的宿舍是几排一年到头都不见阳光的“趴趴屋”。 解放后电影成色剂让青染全国扬名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军管会接管了历尽苍桑的“青岛维新化学社”。接管时,工厂已连续三年处于半停产状态,员工仅有95人。后来,有关方面又将个人所开设的一些小“颜色房”一并合入,1953年4月更名为“青岛染料厂”。 “我当年在汉口路上一家小颜色房里当热炉学徒,1952年上了小半年扫盲班后,进入青岛染料厂,成了建国后的新工人。”提到自己进厂时的情景,染料厂老退休职工张清珂还记得,当年的染料厂被工人戏称为“野猪林”,原因是工厂设备和厂房陈旧破损,到处用木棍支撑。他进厂的时候,工厂工人只有数百名,一个月只生产二三十吨染料。不过,与解放前相比,工人的待遇发生彻底改变。工作实行八小时制,住的是新建宽敞宿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染料厂发展是一年一个样,工厂里年年添新设备,盖新厂房,工人们全都铆足了劲搞生产。那时候,说把工厂当自己家,真是发自内心的话。”张清珂说,那时候他如果看到车间里有一小块染料掉在地上,会立刻捡起来,收到仓库里。“建国后十几年,染料厂成了拥有职工数千人的大厂。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厂有8辆大客班车,遇到厂里组织活动,8辆大客车拉着职工排着队上街,那气势牛得很。” 聊起染料厂的历史,张清珂认为最自豪的事情,还是上世纪70年代青岛染料厂在全国独一家生产出彩色电影成色剂。当时,由于中苏交恶,中美关系也未解冻,无法进口彩色电影成色剂。于是国家拨资金三千万给青岛染料厂建立产品开发研究所,让其联合相关高校一起开发彩色电影成色剂。经过多方努力,青岛染料厂终于生产出了电影成色剂产品,因为保定一家工厂生产电影胶片。青岛染料厂彩色电影成色剂的成功生产,使得中国内地有了自己生产的彩色电影胶片。染料厂生产的电影成色剂价格昂贵,一吨就卖一两百万元。 将搬迁保留建筑将用于旅游开发 “现在青岛染料厂早在十年前已经改制了,改制后企业名称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探访青岛染料厂的老厂房,青岛双桃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作为我市工业遗产要保留的建筑物,是三座日式楼房。虽然建筑有87年的历史,但石砌的房基,以及厚实的砖混结构墙体,三座楼房依然坚实耐用。这三栋日式建筑,是解放前工厂的办公场所和高级管理人员宿舍。 据了解,建厂90年的青岛染料厂正在实施企业搬迁。按照我市区老企业搬迁整体规划,染料厂的搬迁目的地是平度新河化工基地。 保留下来的老厂作为工业遗产的建筑物将如何处理?记者从四方区文化局了解到,结合老城区改造、老企业搬迁工作,四方区将对老厂区工业遗产大力发展“观、园、窖、区、馆”五大类工业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利用国棉二厂、青岛染料厂、四方机车车辆厂等企业厂区内的旧厂房、老生产线、老生产设备等工业遗存实物,改造成集公共休憩、公众体验等于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 记者刘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