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日本侵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陷于生死存亡的1940年,今年69岁。1958年参加工作,2000年退休。我经历过的老工业记忆,见证了共和国工业中一个普通企业的成长过程。 1958年是新中国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年代。武汉市作为国家重工业的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继续执行列入国家156项建设计划中的项目,如原苏联援建的武汉钢铁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 1958年,"汉阳机器厂"招收学徒,我由街道政府推荐,进了"(武汉市)汉阳机器厂",做了一名机械厂的学徒工。 汉阳机器厂是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它的前身是"邹恒顺机器厂"。 工厂有模型、铸造、锻造、钣金、机械加工以及装配等制造车间,加工设备一应俱全,且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工人手艺精湛,人数较多,是市属重点工业企业之一。 三年学徒期间没有工资,只有每月12元的津贴(以后每年增加2元),和2元的服装补贴。当时正是祖国经济百废待兴、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重工业的机器匠以及轻工业的纱厂女工特别受人青睐,我们能够当上机械工人,感到无比自豪。进厂以后,看到车间里各种不知名的机器、机床摆满了,工人在紧张地操作,马达轰鸣,机床尖叫,震耳欲聋。是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的场面,那种惊奇、神奇、好奇的感觉使得我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我有幸分配到金加工车间,在镗床上学徒,镗床是加工金属零件的平面和圆孔的设备,看着刀具转动,铁屑往下掉,过瘾,有意思。跟着师父早班、中班、深夜班地三班倒,天天弄的满脸满身都是油糊糊的,也不觉得脏,心想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才叫机器匠。 曾记得1958年夏季,厂里接到市机械局下达的紧急生产任务:生产30台"摇臂磨石机",原来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中急需一种磨制桃花石地面的机械,以代替人工,加快建设进度。限定一个半月完成紧急运往北京。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任务,丝毫不能耽误,好在我厂是生产矿山机械的,设计、生产这种机械并不难,工厂投入全部技术、人工和设备力量,不分昼夜赶工,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送上了北上的火车,打了一场漂亮仗,充分展示了工厂的制造实力,受到了上级的嘉奖。体会到能直接为北京"十大建筑"贡献一份力量,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真实份量。 1959年,湖北省筹办"湖北省十年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我厂产品被选中作为展品参展,我被工厂选派到展览会当讲解员,机械馆安排我讲解武汉重型机床厂参展的卧式镗床(见图一)。 1959年参加《湖北省十年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当讲解员 1959-1961年全国连续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工厂生产计划严重不足,工厂在艰难的情况下,与武汉其它工业企业一道,响应市政府号召支援农业,派出了一批工人到省内的安陆、应山等地兴修水利,开挖渠道。我也是自愿者之一,留下了在应山打眼放炮、挖渠道的照片(见图二)。做农活虽苦一点,但肚子可以吃饱,还是高兴的。 1961年工厂组织连队到安陆、应山兴修水利,图中抡铁锤的是本文作者 1962年,由于扩大生产需要,工厂离开了在1954年武汉市遇到长江历史上最大洪水,车间厂房全部被洪水淹没的旧厂址,搬迁到新的厂区,改名为"武汉通用机械厂"。主要生产矿山机械,如卷扬机、球磨机、减速器等工业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