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措施下依旧高企的银行信贷,让监管部门再次拉响警讯。央行上海总部在最新发布的三季度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中严令,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防止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此前,统计表明,今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外汇贷款则呈全面增长之势。
央行副行长苏宁曾在8月份介绍央行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情况时表示,将加快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市场分析认为,央行此次的会议透露出加紧收缩信贷的信息,央行下一步的动作都将围绕流动性展开。此外,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加快建立,也反映了央行对美国次级房贷风波心有余悸。专家称,央行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信贷存在的危机,数据库的建立有“亡羊补牢”的意味。 从贷款机构看,当季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中,中小商业银行为增长主力;当季新增的外汇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则是增长主力。从贷款投向看,中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的行业投向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当季中资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主要投向了个人、租赁商务服务业和建筑业;当季中资金融机构新增的外汇贷款则主要投向了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制造业。 统计显示,当季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中,九成以上为个人住房贷款所贡献。而在沪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30.3亿元,同比多增超过112亿元,创下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季度增量历史次高。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1日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第三季度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9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15%,增幅比6月末上升三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来贷款增速新高。当季新增本外币贷款727.9亿元,同比多增580亿元。 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12位经济学家平均预计,中国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加18.1%,增速与8月末的18.09%基本持平。预计央行还将发布每季度公布一次的外汇储备数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6月底外汇储备1.333万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 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服务公司也曾发布《中国五十大商业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主要银行为了实现短期盈利而积极扩张贷款规模,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在不断攀升。标普分析师廖强表示,中国银行业利润率高速增长掩盖了信用风险。“银行贷款的急速增长表明许多银行更看中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而不是强化资本。银行需要谨慎行事来平衡短期利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标普称。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净利息收入的快速膨胀、费用及佣金收入的急剧增长和成本效益的改善。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周彬认为,信贷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的很多银行还是看重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而非强化资本,中国的银行业应该谨慎行事来平衡短期利润和长期发展的目标。从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要维持现有的低信用成本将面临着重大挑战,从整个行业来看,拨备覆盖率虽有较大提高但仍显不足。 标准普尔分析师曾怡景认为,从报告中的分析来看,银行的足额拨备以抵补其潜在的信用成本,那么总体而言,中国的银行业只是实现了整体的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