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山东兖矿三代采煤工人聚集一堂,向记者讲起了我国煤炭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眼放炮·大锨攉煤
——赵常运 64岁的赵常运1974年来到兖矿南屯矿区。 当时,这是全国最好的矿,开采用上采煤机,摩擦支柱代替木支护,但还是离不开“打眼放炮、大锨攉煤”。全矿1000多名采煤工,年产量只有五六十万吨。 上世纪70年代,煤炭工业初步实现机械化,兖矿虽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但技术水平仍落后国外发达国家20年。 引进设备·技术创新 “一开始与‘洋设备’打交道,感觉有点懵。外国只提供设备,不教给原理,经常半天找不到故障。” ——孙计爽 1982年,孙计爽技校毕业进入兖矿。此时,国家引进100套综采成套设备和100套综掘设备,其中2套落户兖矿。为了学会使用和维修设备,他自学了外语,认真向洋教练学习,不仅学会维修这些设备,还先后完成40余项技术革新。 “最让人兴奋的是兖矿自己开始技术创新。”孙计爽说,兖矿把中国的采煤技术提升到“领先世界3—5年”的水平,解决了发达国家都头疼的防尘、防火、回收率和顶板管理四大难题。 机械作业·技术输出 “咱是新一代白领采煤工,不像过去一脸黑、一身泥。” ——王兴利 王兴利2002年到兖矿,现已成为采煤队主管技术员。谈起现在的煤矿生产,他一脸骄傲:采煤一次采全高,全员效率每工11.85吨,连续安全生产1285天,19个月无轻伤;厚薄煤层搭配,延长矿井寿命30年。 从一个小矿务局,到2008年销售收入460亿元,利润总额65亿元……兖矿集团用15年时间形成了1255万吨生产能力,走过了发达国家35年走的路。公司创造的世界领先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更是实现了我国采矿技术对外输出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