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征路应该是我们出版社的老作者,老朋友了,他这几年有影响的几部作品,像《那儿》、《霓虹》《问苍茫》,我们都有很好的合作,因此对他整个写作过程比较了解,应该说曹征路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也非常认真的作家。这几部作品好像都不是太顺畅,都经历了一次到多次的改稿的折腾的过程,这一部《问苍茫》也是,我想责任编辑跟他联系的时间更长,从我知道他构思这个长篇到最终成稿大约两年多时间。去年上半年完成了初稿,前半段完成初稿。我们责任编辑开始很细致地交流,包括我本人也就这个稿子跟他谈了一次,回去又吭哧吭哧半年多。把他的写作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的确可以从这些细节上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严肃的作家,这一点在当前的文坛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想说《问苍茫》至少说是一部很有意味的作品,至于怎么评价这个意味,是各位见仁见智的事情。其实我觉得他意味不在于底层写作,因为这个概念就另说了,他的意味主要在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一些看法,尽管他这样关注可能会引起争议,这恰恰是这一部作品的意味或者他的意义所在。比如这里面集中表达的,集中围绕的就是这样一个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劳资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给人的命运带来的变化。这个跟底层不底层没关系,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巨大的问题,也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历程当中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从自己的理解,自己生活的变化对这样一个劳资关系发表种种的意见,但这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迟早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当生产力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时候,生产关系不发生变化行吗?如果我们口口声声讲自己信奉马克思主义,却回避马克思主义根本的问题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经常有时候在绕开这些问题,比如几年前曾经有一部书,大概是社科院他们组织的课题叫中国社会各阶层调查报告,类似这样的,后来下架了。原因是社会调查有一系列的指标,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等等。调查下来社会地位排后面几位的,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那就很麻烦,跟传统的理论就发生了冲突,你的基础怎么变成社会的底层了?但是我想是不能简单地看这些问题,包括所谓主人公身份的变化,这些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以前叫主人公,但实际上是不是主人公?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尤其在现代化进程当中面临的非常重大的问题,是绕不开的问题,是迟早要谈的问题。 那么现在这个曹征路的这几部小说实际上始终在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绕不开的问题,所谓底层只是他作品呈现的表象,而更深层的味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他用文学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你可以不同意,你可以不理解,但是这个问题我想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今天不谈明天一定要谈,这就是我说的他的作品的意味。正是有这样一个意味,为我们对这个作品展开它的研究和讨论提供了一个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