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深圳文联:曹征路小说《问苍茫》研讨会 in 人文传闻-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世界资讯 人文传闻 查看内容

中国作协、深圳文联:曹征路小说《问苍茫》研讨会

2009-8-20 22:58|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2802| 评论: 0

摘要: 摘要:《问苍茫》曹征路是继《那儿》《霓虹》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广受关注之后,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再次用浑厚的现实主义笔法、富有社会理想的责任意识触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体现实 ...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我觉得曹征路的确是我们非常值得关注的作家,而且是我们一直关注得不够的作家,《问苍茫》应该是他一个非常有份量的长篇小说。

我看《问苍茫》其实有三个关健词,一个我觉得他是中国的小林多喜二,第二个《问苍茫》是新世纪的《子夜》,第三个从曹征路《那儿》开始的写作,我觉得他是在揭示一种坚硬的现实主义。

我简单说我这个想法,为什么说是中国的小林多喜二,那是一个日本的工人作家,我想强调一个主体性问题,实际上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作家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尤其是这种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的觉悟,当然也促成了这个作家的主体性,朝着这样一种知识分子主体变化这样一个趋势。但是我感觉,我们也需要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广大人民和民族的立场这样的作家,曹征路从《那儿》开始写作,他的主体性意识是非常强的。

第二点,从他的叙述方式和他的考虑角度来说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一致性,他的写作的重要动机就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虽然那个时候整个社会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讨论,促成了他写《子夜》式的作品,曹征路写《问苍茫》实际上是他有这样一种胸怀,有这样一种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他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进程、前景。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

以上这两点也是关联的,就是这个作家的主体性问题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是关联的,一个作家具备什么样的主体意识,站在什么立场,自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的想象会不一样。站在人民大众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以这样的主体去看中国发展道路的问题就会不一样,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严峻的问题。最终,领导权、话语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事实上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领导权的,这样一个很复杂的现实状况之中。所以这个小说我觉得有非常深刻的一笔,就是掌握着资本,可能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是最具有话语权的,但是他们还需要一种合法性,他要争取一种合法性,所以他希望中国是让他们提出来一个“新三纲五常”。这样对社会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体现作者的深刻性,三纲叫资为劳纲、官为民纲、西为中纲,五常叫权、钱、性、爱、耻,他们要把这个变成一部全面指导新世纪的大书,是纲领性、全面性、伦理性、贯穿一个时代的。我觉得他这个表达是非常深刻的,对这个社会这样一种复杂性,这种争夺话语权的复杂性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也表明他写作这个《问苍茫》他的这样一个背景是很严峻的。所以我觉得《问苍茫》这样一本书它能够写出来,能够出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对我们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点,我为什么说是一种坚硬的现实主义呢?当然的确他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但是我不用批判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就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批判,一种绝望的批判,一种悲观主义的批判,我感觉他的尖锐性是建设性的批判,一种积极的批判,而且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批判。是不是就是老孟说的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进来了,这个我没想清楚。我们一直在讲现实主义,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变成一种很软化的现实主义,它几乎就是一种戳出去是没有力量的。我感觉,实际上曹征路的这样一种现实主义是很坚硬的,是有力量的,他的批判是很有力量的,这个也在于这个作家的一种勇气。坚硬的现实主义我觉得从文学上说完全可以说得通,他在文学上是成功的。所以我非常不赞成,好像一定要把这种社会内涵非常丰富,直面现实的作品都看成是艺术上是很糟糕的作品,我是很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比方说他在现实主义的叙述上就很有特点,很值得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思考。

他这样一种坚硬现实主义就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那么这种理性,既使是困惑他也是理性的,他表达困惑,但不是说对于现实的一切他非常的清楚,他有一个很清晰的结论,不是这样的。他是理性地思考,他对一切都理性地思考。我觉得这样一种叙述他是和那种心理的现实主义的叙述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包括刚才雷达谈到一些不满足,我也不是完全赞成,当然说个别情节、个别细节怎么处理的更加完美,更加充分,那个可以考虑。但是我个人觉得,像这种非常理性的,甚至表达强烈观念性的这样一种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可能我们今天在讲文学史,我们会说萨特太有观念性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写法,他不可能用柴可夫斯基的写法,因为关注的不是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是关注的社会的进程,他叙述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主要有这样三点想法,最后谈一点,刚才因为很多人谈到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今年还在继续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不断出这样的书。我觉得实际上曹征路的这样一个小说,完全是可以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看的,他是从问题入手,从问题入手同样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且是总结30年经验必不可少的,从问题入手才能更准确地总结经验。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他在晚年曾经对中国发展道路有过反思,邓小平他就说现在看来,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问题要少。就是说,他发现发展实际上会产生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比如果不发展可能问题还没有这么多,他看到一个这样的问题,甚至他特别提到贫富的问题,他说贫富差距问题是很严重的,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实际上是曹征路的思路就跟这个反思是一致的,他谈到的就是一个财富的再分配的问题,而这正好是我们改革开放忽略掉的,最忽略的一个社会问题。当然这个也可以理解,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这种时代的局限,有社会形态的局限,这些都制约了我们的认识,那么改革开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有一个我们怎么样重新分配这个财富的问题。这样一个社会的性质就凸显出来了,你是真正是站在一个什么阶层,什么阶级的立场来认识这样一个财富分配的问题?他就把这样一个背后的严峻性凸显出来了。

我觉得,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面对问题我们才能继续前进,才能不断面对新问题不断分析,产生新观念才会继续前进。所以我觉得《问苍茫》从这个角度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

谢谢。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