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不通?利益博弈?南京旧城区改造强拆队“进村” in 社会传闻-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世界资讯 社会传闻 查看内容

政令不通?利益博弈?南京旧城区改造强拆队“进村”

2009-8-23 22:10|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775| 评论: 0

自2006年起,有“南京之根”称誉的老城南历史街区,因为大面积拆迁,温家宝总理两次批示,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一时,居民维护合法权益,学者保护历史街区,一场关于老城南的拆保之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于两条战线同时打响。3年之后,这里再次成为冲突的焦点。

南都周刊记者·谢海涛 南京报道 摄影·南英 谢海涛 姚远

2009年2月23日,南京城南胡家花园片区启动拆迁工程,拆迁执法人员走向强拆现场。

尽管27岁的朱敏,在这生活了27年,但是,她说以后再也不会回到老城南了。晚上9点多,她再次路过评事街,两边是断壁残垣。一个月前,她在南市楼1号的家,毁于一场强拆。

由南市楼下去是泰仓巷,狭窄的街巷上,满是红色的“空调搬家”字样。此时,南市楼和泰仓巷交界处,人声鼎沸,穿着汗衫短裤的男女老少,正围着记者,一个接一个倾诉着遭遇。泰仓巷22号的马邦宝,从房子里拉出电灯,照亮了一张张愤怒的脸。

“补偿标准不公开,叫我们怎么去签字?就是刀架到脖子上,让你签,能不能签?”

一辆摩托从人群中嚣张地吼过,引起人群一阵叫骂声:肯定是拆迁办的人。

由泰仓巷右转,下行,是千章巷。两边房子或以墙封门,或门窗如洞。

29号的杨国顺,还在灯下整理着告示。A4纸上是黑色的粗体字:按南京拆迁补偿安置标准,本户属回迁之例,否则免谈,对于多次上门者按宪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以侵入民宅罪、扰民罪“自卫”,后果自负。

从高处看,这是一片灰暗低矮的街区,单价在两万元以上的高楼,从北面的建邺路,南面的升州路,东方的中山南路,西方的鼎新路,呈泰山压顶之势压下来,199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浪潮,于此显示出无坚不摧的威力。

从街区向东,靠中山南路一侧,新打造的商业地带熙南里,流光溢彩;向西,安品街靠近仓巷一带,只余半边街,一面围墙围住了拆后的废墟;往南,仅隔百米的秦淮区牛市、颜料坊一带,从前的秦淮人家,如今是工地;一河之隔的船板巷,已平地起高楼。

这就是有“南京之根”称誉的老城南。作为仅存的明清风貌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再起冲突:拆迁人员使用跟踪、打人等暴力手段,强行拆迁;居民为维护权益不得不联合抗争;学者为保护历史街区不断上书国务院,甚至不得不申请举行听证会。而这一切,早在3年前,激烈的冲突就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甚至惊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作出批示。

老城南的2006年

在杨国顺和马邦宝的印象里,拆迁的危险是一点一点逼近的。

他们所居住的南捕厅地区,明时,即为居民区中心部位;民初,为大户人家聚居地;如今被称为南京居住文化、手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南文化”的缩影。

在南市楼1号楼,朱敏和母亲住在外公留下的房子里,那是一栋5层灰色楼房,阳台上能望见下面黑瓦的老式房子,一条条古街巷隐于其中:宋时相信泥马渡康王的泥马巷,源于元代皮作坊的评事街,明初朱元璋建十六楼时的南市楼,生产云锦的绫庄巷。一个城市的历史痕迹,在此清清楚楚。

朱敏很享受这里的生活:房子闹中取静,交通方便,治安也好,晚上很晚回来也不怕。

马邦宝则世世代代住在泰仓巷22号,“我们住在这里时,满清还没有进来,大概是明中叶。”这是一座前后三进的房子,170-180平方米。1970年,房产局未经产权人同意,强行征购,三进的房子只剩下了一进。

马邦宝所住地块的东侧,南捕厅15号、17号、19号,从前小巷深处的青砖白瓦的老屋,是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甘熙宅第。

2002年,南京市规划局编制了《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规划范围东起中山南路,西至红土桥路,北靠建邺路,南临升州路。在2003年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里,南捕厅街区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保护区域。而从2006年起,除甘熙宅第保留外,对上述区域规划的实施,变成了对周边老房子的大肆拆迁。

2006年8月23日,南京市房管局发布拆迁公告,对位于南捕厅四号地块的马巷、南捕厅、大板巷、定盘巷、观音庵实施拆迁。

南京的官方网站“龙虎网”上说: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和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开局之年,南京城市建设初步测算总投资260多亿元。

2006年的老城南拆迁,并不止于南捕厅街区。在南捕厅以西,七家湾、酱棚营、安品街、月牙巷等7处被列入拆迁范围。在南捕厅以南,龙泉巷、剪子巷等12处被列入拆迁范围;同一天,颜料坊、牛市、洋珠巷、弓箭坊、黑簪巷、集庆路、铜作坊、上浮桥开始拆迁。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古建筑学家周学鹰,在2006年7月的一天上午,听说城南的老房子拆了,跑到现场一看,马上呆住了。

那时,从白下到秦淮,在南捕厅街区的西、南方向,南京的方言、云锦、绒花、白局、灯会等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的地方,多处江南穿堂式民居街区,迅速成为瓦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风格再难寻找:国学大师夏仁虎故居所在的颜料坊,清末民初明文化名人陈作霖故居所在的安品街......

密集式的拆迁风波之下,一向被熟视无睹的老城南,骤然成为南京人关注的中心。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