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 7月后,杨国顺觉得有些困惑,国家调查组已经调查了,总理批示了,副市长也叫停了,为什么拆迁还是进行?而且手段相当残忍。 7月24日,升州路146号的女士说,她儿媳还在坐月子,她跑去跟拆迁办的人说,你们不要来。隔了一天,她发现自家的卷帘门,和一把挂锁都被人用502封住了。 8月3日,平章巷12号的大门口,被人甩了6袋大便。 像所有的居民一样,马邦宝在家里,墙壁上贴着几张纸:一张在宪法图案的下面,写着:“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另一张是市长蒋宏坤的指示:要走出大拆大建的传统改造模式,留住原有的居民住户。 在马邦宝看来,那是他们的护身符。可是对于拆迁人员来说,那些不过是废纸。拆迁人员说:“你什么物权法、宪法,我们都不知道,就知道227号令。”所谓227号令,是2003年,蒋宏坤作代市长签署的《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7月21日,薛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写在南京老城南保护的最后一刻” ,心情极其悲痛。 7月30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杨国庆以及梁白泉、蒋赞初、周学鹰、薛冰等7位专家学者申请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历史文化名城部分)召开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 与签名专家行动相比,不同的声音也在发出。一些签名专家如梁白泉等受到骚扰和攻击。 在“文化意淫”的攻击之外,责难专家不了解民生疾苦,成为网上的一种主要反对声音。 6月19日,在秦淮区政府网站上,一个自称龙海东的人,发出“老城南的诉求”较有代表性:那29位“专家”中没一位住在城南,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盼望有关部门能随机全方位拍摄城南人居环境,不让“专家”说假话。 针对这种观点,周学鹰进行了反驳:有哪个专家说不要发展了?又有哪个专家说城南历史街区居民的生存不需要改善?这是混淆是非。如果拆迁仅仅是把老房子推平了,盖高楼,让极少人得利,这种拆迁又有几个专家、多少居民们赞同啊? 能否既不用大规模拆迁,又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能保障住户的权利?薛冰曾提出一个方案:愿迁的迁走;对有产权的原住民,可考虑自行修房;愿回迁的,由政府改造房子,居民贴钱。这个方案曾在南捕厅街区引起居民的掌声。 8月7日,泰仓巷22号。马邦宝在家里接待一位记者。窗外不知何时,七八双耳朵在偷听。马邦宝93岁的母亲,躺在床上,惊恐不定。当天早晨,她一人在家,一黑脸汉子闯进家门,她一惊,站在门口喊:“失火了,你们来人啊!”那个人才跑掉。 老街区的气氛一如往常,原住民们对民生工程的说法深表怀疑。 马邦宝说:我们这边,只要谈好了,先给你签个拿钱的协议。比如给你谈好50万,让你签名,走人,这一白纸条都要签的。 记者看到,在一张由居民提供的“领结款单据”的纸上,有自行过渡费、搬家补助费、奖励费、其它等四种费用。居民说:当时只叫户主签名,所有的明细都是空白。 在另一份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回执上,盖着一张图章,上面写着,“经济适用房 时间地址 价格未定,本人自愿服从分配”。一位居民说:你签了这个“三不定”,然后再找他要房子,求爷爷告奶奶,根本不理你。至于搬家补贴,第一年没有,叫打包价,你讲你有空调、电视,多给你一点。第二年才有搬家补贴,每个月只有300元。 听证:最后的抗争 7月31日,南捕厅的拆迁还在继续,《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公示日期已截止。相关部门给签名专家的答复是:能否不开听证会,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8月15日,签名专家收到南京市规划局发来的座谈会邀请函,通知在17日下午举行座谈。 8月16日下午,一些签名专家学者经讨论,决定抵制参加次日的座谈会。他们认为,座谈会不具有听证会的法律效力。 8月17日,南京市举行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副市长陆冰表示,对南捕厅的保护,没有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发,而是先把住户置换出来,然后对房屋做甄别。在该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未梳理完成前,只搬不拆。 而就在同一天。南捕厅街区的踹布坊,灰尘飞扬,屋顶上站着红衣的拆迁人员,正用大锤撞击着房子,响声令人生怖。(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