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背稻桶,手工打稻,挖蕃茹 背稻桶又是一桩山区特有的劳动技能。那时候村子前的田我们已经用电动打稻机了,但山上没有电,还是用稻桶。我那时在生产队里力气算好的了。有社员考考我说:明天到上面梯田去割稻了,你能不能把这二只稻桶背上去?我围着近二米见方的稻桶看了又看,端了端重量七八十斤倒不大,就是这老虎咬刺猬——无从下手。农民都笑了,说明天看我们背。第二天一早,我就等着看。原来农民是把稻桶翻过来,里面斜架一根扁担,这样“挑”到山上去的。 手工打稻,很能显示男性的力量。大家两个人打一只桶,臂膀的肌肉充满活力,抓住大把的稻把,潇洒的慢慢的甩过头顶,轮流着加速重击在稻桶厚实的壁上。稻桶发出沉闷的“嘣,嘣”的响声。眼看着饱满的谷粒在稻桶里渐渐地满起来,田野的气息也渐渐浓郁起来,心情真是舒畅。迎着徐徐而来的山风,我们不禁先后长啸起来。农民告诉我:一长啸,风就会来。试了一试,果然。这山间打稻,是极好的有氧运动。我若要搞健身旅游公司,一定列其为重点项目,收费进行。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欢乐的季节。桕子树叶呈现出金红色的华彩,稻田里泛溢着金黄色的波浪。大家排着一字长蛇阵挑着箩筐摇摇荡荡地上山去挖蕃茹。那好像就是去郊游去休闲,心情都很愉快。抡起锄头挖着敲着,蕃茹带着泥土气息一只只滚出来,那简直就是游戏是玩耍。休息时有人烤起了蕃茹,焦香扑鼻,要吃就去拿。 收获总是愉快的。收获的愉快来自于劳作的辛苦。 十、造大寨田,改土 考验还是在冬天。冬天一般是农闲的季节,但生产队里大家围着火塘讨论【学大寨】的时候,有人提出后坞上面还可以造两块田,说阳光好,有水源,坡地比较平,砌坎的石块溪坑里现成有。一番讨论以后,大家决定当年就造好它。 山里的冬天特别冷,比平原地区冷多了。清晨起来,檐下水缸里都结了冰。正劳力们手笼在棉袄袖子里,脸上带着笑,互相招呼着出工了。来到后坞山上,我一看倒吸一口冷气:那溪沟里结着冰呢,怎么下?看大伯大叔,说说笑笑,毫不犹豫,就踏破薄冰下水抬石块了。见我也想下,就劝我说:“你知青不用下了,我们干干就行了!”我那时很要强,不服输,就学农民下水了。其实也就是开始冷,干起来身上就热了。我们用粗铁丝箍两面兜住大石块,穿进大竹杠,两人一声哼就抬起来了。再一步一步抬到要起坎的地方,由有经验的老农来垒砌。 等大石块抬得差不多了,我也来学着砌石坎。怎么砌呢?我根据砌砖墙的知识,想上下石块交错着平垒过去总不会错。正垒得起劲,大伯过来了,说不行,就动手拆了。我急了,说怎么不行?他一边垒给我看,一边讲解:“石块不能平着横垒,那样泥土一推挤石坎会坍掉的。要竖起来插入下面的石缝。这样才会越来越紧密牢靠。”原来如此!垒坎里面也有学问。 男劳力在抬石起坎,妇女姑娘们就挑土平田。工地上热火朝天。几天后,两块新田就造成了。看着新田,想大寨真不容易。听说在他们那儿石块没有现成的,得自己打凿出来,石坎得垒大半人高,得用水泥砌,比我们难多了。 造田以外,冬季也是改良土壤的好时机。我们山里面多是冷水酸性田,改土就是在后坎开冷水沟排除冷水,加石灰,加草肥,加猪栏糞。那也是轻活。开冷水沟有点讲究,就是将冷水如何沿田边引导,使其一块一块田流过,最后变成“热水”。这样不浪费。加石灰,就是向大队集体的石灰窑买生石灰,用双轮车拉到田边,再一担一担挑到指定的田里撒开。跟大队的结算好像主要用队里出的窑柴和派工抵的。加猪栏糞与做追肥时不一样,是一担一担挑到田里做基肥的。草肥就是到山上割杂草嫩梢等,沤在田里当绿肥。说起绿肥,当年生产队的稻田里大多要种紫云英,农民叫“草子”。其根部的根瘤菌也有利于改良土壤。春天来了,大片大片翠绿的紫云英覆盖了田野,开满了浅紫色的小花,煞是美丽。那时队里有几户农民自己养土蜂的。据他们说,紫云英花蜜也是非常好的蜂蜜。紫云英的嫩头农户常采来做菜,新鲜富维生素,有一种清香。除了生产队留种的以外,紫云英也可割来喂猪。猪很爱吃。不过大量的还是春耕时被翻耕入土里,成为改良土壤的功臣。现在回农村,很少看见紫云英了。 学大寨,改土造田,是给后辈造福,不在于眼前利益。不知道后辈能不能体会。但当时,眼看着农村在我们手里逐渐好起来,为自己参加了这一过程而心里很自豪。正好队里统一砍了一批毛竹分给各家打竹器。我就在自己新竹匾背后用墨笔写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以纪念。 农业劳动,一家一户干活,确实没什么劲,所以现在年青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想当年集体经济,年青人在一起干活也确实有味道。自发的比赛,青春的友谊,快乐的游戏,都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农村恢复集体经济,对年青人才有吸引力。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是美国的看法。 另外我在想,为什么同样是人,有的人就认为农民从事农业劳动是应该的,自己做就是“受迫害”“变相劳改”了?难道他们自吹的平等思想不包括“与农民平等”吗?为什么明明自己害怕农村插队而开后门进兵团,却硬要说所有知青都是“被迫”下乡的? 再说,毛主席号召是“接受再教育”。既是教育,就有个毕业时间。我认为,下乡锻炼一般以三四年为宜,那样一般农活都会了,生活习惯了,对农村也初步了解了。毛主席对自己儿子也是这样做的。 少数知青提出“扎根农村一辈子”本无可厚非。可有些干部却利用来阻碍知青按时毕业回城就业,同时又改变“农村户口可以迁居城市”的制度,制造知青不满,现在还来说所有知青都是从根本上反对知青运动,岂不阴险可恶?至于某些人把后来企业【改制】造成的职工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下降及下岗,也说成是“毛主席迫害知青”上去,更是可笑之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