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临漳门外笋江边 in 人文传闻-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世界资讯 人文传闻 查看内容

泉州:临漳门外笋江边

2008-2-4 18:09|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218| 评论: 0

    看到这个题目,熟悉泉州的人就会知道我要说到那奇特的石笋了。

    泉州新门外有龟山,号称龟山,其实只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小坡而已,草坪、绿植布置得清新得体。缓缓草坡之上,用一圈石块围起的圆环中间,就是那遐迩闻名的石笋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石笋以五段圆柱体白色花岗岩叠垒而成3多,底边周长4多,下面粗上面细末端略作尖锥状其形如巨笋耸立故俗称石笋。它的南面就是晋江的下游滔滔江水从石笋附近迂回而过因而这段江水别称笋江。石笋西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桥临漳桥也便因此而别称石笋桥了。

    石笋究系何人所建?何时所建?所为何来?历史文献中并无确切记载。从史前史和宗教学的角度着眼,石笋的形状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男性生殖器,以及人类早期的生殖崇拜现象。石笋的本名应为“石祖”。上古时,象形的“祖”字本无示补偏旁,其义项表达的正是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崇拜现象。据学者考证泉州石笋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出于同一源流,因而很有可能是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生殖器崇拜。如果此说能够确立那么石笋之雕制便不应晚于唐代印度教传入泉州之时。但也有的专家认为,石笋是原住泉州一带的古百越人的图腾崇拜物,如此,则石笋的雕制年代则应更加久远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无论是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还是崇尚本土的远古文明,为了追求宗嗣延续,生殖崇拜肯定是人类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历史进程。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石笋雕造至少应不晚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当时石笋便早已声名远播,当地的已婚未育妇女常在夜间前去烧香膜拜,抚摩石笋,归去后常能如愿。于是便引发了泉州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并被载入了《泉州府志》——当时的泉州太守高惠连认为此物有伤风化,竟“以私愤击断石笋”。直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石笋才被补接复原。

    如今,石笋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成为泉州著名的地方风物之一,高惠连之流的卫道士也很少见了。就在我们到达石笋公园的时候,还看到好几批新人在那里拍摄结婚照。

    此行路过的临漳门与石笋公园近在咫尺,也是当今泉州的旅游景点之一。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自唐迄清,泉州前后共修筑过故城、子城、衙城、罗城、新罗城等5重城垣,先后有过8座城门。盛唐时的泉州城垣称作“故城”,有东门、西门、南门和东南门等4座城门,其中只有西门有名称,叫作“素景门”。到了唐末,又在故城内建一小城,称为“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4门。分别命名为“行春”、“肃清”、“崇阳”和“泉山”。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的外城(即罗城)重加版筑,开辟了7个城门,包括东门仁风门、西门义成门、南门镇南门、北门朝天门、东南门通淮门、西南门通津门和临漳门。同时又在城里筑起了一座很小的衙城。元朝至正1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官名)玉立向外扩筑新罗城,但只是把原来的通津门移徙至今水门巷处,南门从涂山街移至天后路,叫作德济门,其他并未改变。明朝又在上述7门之外新开小东门,但到了清朝又被堵塞不用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近代以来泉州城的拆城辟路始于1923年。拆城之初,尚有保留“城楼、鼓楼、寺庙及文物古迹”之议,尔后却终于不果。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城区改造工程,泉州陆续复建了几座城门。2002年,结合新门街改造工程,在临漳门原址复建城门和一段城墙。城门按明清规制设计,城楼两层,龙脊飞檐,城门前还保存了南宋时的古护城河一段,看起来蔚为壮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