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in 网站运营-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前沿科技 网站运营 查看内容

网络论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6-11-20 17:21| 发布者: 秋山无痕| 查看: 216| 评论: 0

 

    内容摘要:网络社会逐渐崛起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工具便利性与人方便的同时,其网络平台的虚拟交互性本质与网络主体现实存在的属性有所冲突,从而在网络中衍生出一些失范现象,“网络论战”便是其中一个。特别是近年来,网络论战此起彼伏,被人们津津乐道。本文在简述论战案例的同时,把论战作为一个历时性的事件,按照事物的出现、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对其各个阶段进行定性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论战  网络社会  虚拟世界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正是依靠这种手段,网民们被纳入一个全新的虚拟化和符号化的社会系统——网络社会(virtual community),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与生活方式。2005年,参与到这个网络社会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5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622534个,我国网站总数约为677500个。网民和网站数量的急剧增加,使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有益补充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还是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一方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个人言论;另一方面,作为现实社会的衍生物,网络社会已经被人们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被接受,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被逐渐弱化,人们开始关注那些虚拟符号背后的现实意义,并且有意识的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等优势对个人的现实角色进行补充。

    网络平台的虚拟交互的本质,与网络主体实际存在的属性相互交叉,固有的矛盾在网络中衍生成一些失范现象,从而被网络民众演绎成一系列大规模的“网络论战”。这些网络论战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二是观点激烈,对抗明显;三是论战时间相对较长,反响强烈。在论战双方陈述观点的同时,也不断维护自身的虚拟与现实角色,并且极力表达着个人喜好。在这些没有硝烟的网络虚拟战争中,网络主体尽情狂欢着。

    一、网络论战典型案例

    (一)“韩白之争”

   “韩白之争”初始于2006年初,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长城》杂志上发表《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并放置在新浪名人博客当中,其中对韩寒提出婉转的批评。随后,韩寒以《文坛是个屁 谁都别装逼》的千字短文回应白烨,两人以新浪名人博客为根据地,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网络论战。随后,陆天明、陆川、高晓松等相继加入,论战呈现白热化。最终,论争以当事人白烨和高晓松关闭各自的新浪网名人博客结束。

   (二)“不穿鞋的民工”

    2005年,天涯社区注册ID为“易烨卿”的用户发表《今天,我看见一个民工不穿鞋》的文章,鄙视不穿鞋的民工。由于歧视农民工,“易烨卿”迅速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发贴,对这个自诩为“上流社会”的人表示愤怒。在易烨卿为自己贵族身份骄傲的时候,一个注册ID为“北纬67.3”的用户开始以贵族的标准反驳易烨卿贵族的身份。论战随之展开,并最终以“北纬67.3”的胜利退隐为结束。

   (三)“卖身救母”

    2005年9月初,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陈易在天涯社区以“卖身救母”的身份,发表《卖掉自己救妈妈》的帖子,希望通过“卖身救助急需换肝的母亲”。在赢得同情并得到将近10万元捐助的时候,天涯社区ID为“蓝恋儿”的用户用《“卖身救母”是这样的》的文章揭露陈易身份及家境。天涯用户“八分斋”和“金官人”自费到陈易家乡调查“卖身救母”事件及捐款去向,并通过调查报告形式对事件作了详细介绍。在“蓝恋儿”和“八分斋”的质疑下,“卖身救母”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二、案例分析

    作为具体的案例,上述论战中存在着各不相同的论战形式和内容,但作为一个历时性的事件,它不得不遵循事件所固有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这里,笔者把论战分为:话题发布,论战出现,论战结束三个阶段来逐个分析。

   (一)话题发布阶段

    起始阶段的网路论战,只有话题发起者与当事人及部分网络游客参与,话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比较低。但由于话题的片面性和论战双方对话题的坚持,促使话题能继续展开,为网络论战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话题的片面性

    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是双方反驳的基础,是网络游客参与的娱乐点,也是话题能够开始并最终引起当事双方论战的前提。一定程度上,片面性的话题是当事人自己设置,期望引起对方反驳的论题。纵观上述三个案例,片面性的话题大致可分三种。

    第一种,不负责任的话题。话题的发布导致他人某种现实利益的弱化或原本就忽视他人利益,如“韩白之争”中白烨对韩寒及80年代作家的委婉批评,对韩寒等80年代作家的现实角色和利益构成某种威胁。

    第二种,精英反草根的话题。网络是草根狂欢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草根的力量大于精英的力量,试图与草根民众抗争的言论必定会得到激烈反驳。更甚者,如果与被认为是草根民众的“代言人”进行的论争,也会在网络上引起激烈的反响。如“不穿鞋民工”中网民对民工的支持和对易烨卿贵族身份的鄙视。

    第三种,反主流的话题。现实社会中,反主流或者反传统的言论不会也不可能得到大面积的传播,而挑战传统或者主流意识话语的侧面论点却经常出现在网络社会中。对此种话题的抨击会与话题发布者的身份和话题的片面性成正比,发布者越是社会主流,话题越是片面,受到的抨击越是激烈。如“不穿鞋民工”中易烨卿对农民工的歧视言论和“卖掉自己救妈妈”中陈易对网民的欺骗所得到的帮助。

    2、话题拥有者的执着

    这是话题能够继续的关键。

    在话题起始阶段,如果当事一方在某方面受到刺激,受到现实因素或虚拟角色影响,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改变自己的论站立场,致使论争在初始阶段就因缺少对立面而提前结束。

    在初始阶段中,只有话题拥有者的偏执或者激进,对论战立场持肯定坚持的态度,才能促进话题由于各执一词而向纵深继续发展,使网络论争在起初“观点的集合”的基础上,达到相当数量的参与受众。此时,论战的主要阶段才会相伴而生。如“不穿鞋的民工”中, “易烨卿”在网友猛烈抨击中,仍旧坚持对民工的鄙视言论和所谓“上层社会”的骄傲,坚持对不穿鞋民工的偏执言论。因为“易烨卿”对自己言论的固执成见,一味的坚持,使论争始终存在反面支撑,为话题的继续展开提供了保障,并吸引更大范围受众的参与,为真正“网络论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论战出现阶段

    经过初始阶段对话题的筛选和当事人对话题的坚持之后,讨论进行到下一环节,在三个主要因素的合力作为下,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论战开始出现。

    1、“话题催化剂”的助推

    在起始阶段即话题发布中,一定程度上,话题承担着引子的作用,即引起当事另一方的参与。另外,论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话题催化剂”,使讨论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促进论战的加速发展,以极快的速度达到论战所需要的大规模,“话题催化剂”是使话题讨论从原来“观点的集合”发展到“网络论战”的关键角色。

    在“韩白之争”中,话题的催化剂是高晓松对韩寒的起诉,以及在新浪名人博客中发表的若干讨伐言论。此前,由于白烨的退出,“韩白之争”作为话题的讨论已慢慢淡化。但高晓松的加入,促使论战重新被关注。可以说,高晓松的出现导致“韩白之争”的升级换代,使本来仅局限于文学讨论的观点集合,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论战。在“不穿鞋的民工”中,“北纬67.3”对“易烨卿”贵族身份的一系列反问成为话题的催化剂。起初人们在批判“易烨卿”时,更多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理上,没有确切的例子证明“易烨卿”贵族言论的荒谬。催化剂的出现,给网民反驳“易烨卿”提供了事实上的支持,使批判脱离了起初的谩骂进入到更加合理的反驳。“北纬67.3”的催化影响,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在陈易“卖身救母”中,“八分斋”和“金官人”对陈易身份及所获捐款去向的调查成为话题的催化剂。当调查报告公布之后,原本支持和怜悯陈易的言论,都在突如其来的转变当中改变立场,并由网民向四周发散。关于“卖身救母”的讨论,从起初的集体怜悯,变成集体讨伐,论战由此加剧开展。

    2、媒体共同设置议程

    在话题从“观点的集合”发展到“网络论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单一媒体对话题的持续支持,还需要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以保持其在同类话题或同时段话题中的显著地位,以便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韩白之争”话题最初由新浪名人博客发布,论争的主要阵地集中在双方的根据地新浪名人博客。但真正使话题从当事双方的“个人PK”变成一场网络民众的集体狂欢,却是其他各种媒介的通力支持。截至2006年4月9日上午11时,百度(www.baidu.com)中,输入关键词“韩白之争”搜索到的相关网页到达87700个, google(www.google.com)中搜索到的相关网页达到1600000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新浪名人博客对“韩白之争”的设置外,其它媒体或者网站也进行了相关报道,致使网民在一段时间接受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韩白之争”的报道。在媒体的共同设置下,话题讨论始终处于显著的地位,在信息泛滥的网络中能够被人们轻易发现。并且在同时段、同类型的话题中,经过设置的话题在吸引网民注意力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媒体共同设置议程的前提下,话题讨论者数量的增加,为论战的真正到来提供了量的保证。

    3、网络看客的非抑制性行为

    话题催化剂使话题的讨论发生质的飞跃,变成一场初级意义上的网络论战。媒体共同设置议程之后话题讨论者数量的增加,使网络论战发生量的改变,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网络论战。但是,直至网络看客在论战中频繁使用非抑制性言论,此时的第三者推动效应才使真正意义的网络论战发生。

    网络中,网民以虚拟身份存在着,他们以个体为中心,对网络现象进行个体化阐释或解构。然而,在抛弃现实社会固有规则的解构阐释下,往往会对引起话题的多义或者产生某种倾向的舆论。网络看客的非抑制性行为在网络论战中充当着重新结构和阐释的作用,它是致使论战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网民行为的零散和不统一,在非抑制性言论的作用下,论战可能会向某个方向偏离,致使论战双方在原本平等讨论的基础上,向其中一方出现有利的倾斜,从而获得论战中大多数观看言论的支持。可以说,网络看客的非抑制性言论有着“二律背反”性。一方面,它的出现帮助网络论战达到最高峰。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论战的逐渐消亡。

   (三)论战结束阶段

    当论战达到顶峰后,消亡的迹象就开始显现。促使其消亡的因素很多,根据上述案例总结后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因素。

    1、当事双方胜负已分

    网络这个游离于现实之外的 “后花园”,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消遣处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上的压力。但是,在虚拟社区的活动不可能完全代替现实的生活。网络论战的起始阶段,当事人会为维护自己的虚拟或现实角色而去应战。但当论战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和现实舆论会对论战话题及论战双方形成一种“既定成见”。此时的网络舆论对论战及双方呈现出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论战也随之出现结果。失败一方有的会悄然退出,有的会发布宣言离开。

   “韩白之争”中,白烨和高晓松由于无法忍耐网络舆论的评价,宣称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现实中,认真做自己的工作。在相继关闭论战的根据地新浪名人博客之后,开始退出这个虚拟世界的言论之争。

   “不穿鞋民工”中,“易烨卿”的贵族身份被“北纬67.3”批驳的无言以对,且网民一边倒的对其批判,网络舆论形成共识,即“易烨卿”所有观点都是错误的。此后,“易烨卿”注销了在天涯社区的ID,悄然退出的同时也宣告自己彻底的失败。在“易烨卿”悄然退出后,这个被网友称为可以“从年头红到年尾的帖子”的论战也随之结束。

    2、乌合之众营造的沉默的螺旋

    当主流意见成为话题的绝大多数,不同意见的发布就会呈现螺旋式递减的趋势,这在传播学效果分析中称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使不同意见的出现频率逐渐减少,从而加强了主流意见的分量,形成对话题的单一倾向。在由追求个性的个体组成的虚拟社会中,网民更多的是以无意识的散漫状态聚合成的“乌合之众”。绝大多数情况下,网民缺少向心力与凝聚力,在群体压力下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初衷。

    网络论战末期,关于话题的讨论会形成一种多数人的意见,即无形的网络舆论。它凭借言论发布的多少,以虚拟的网络平台为载体,量化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多样化个体组成的乌合之众制造的群体压力面前,对于话题的争议会逐渐沉默,螺旋式的递减,最终消亡。当不同意见在话题争论中消失时,话题的争议也就彻底停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论战随之结束。

    三、网络论战凸现问题的处理

    网络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网络氛围,给虚拟世界的个体提供了一个集体狂欢的平台。但另一方面,论战也凸显出网络社会的混乱无序,道德规范的相对缺失。

    1、加强对网络主体的监管

从源头入手是处理问题的重点。加强网络主体的监管,无疑是从源头上杜绝不负责任言论以及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关键。网络主体是建设、管理及使用因特网的个人或组织,它包括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站点、网络产品制造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他们是网络论战的主要参与者。

    加强对网络主体的监管,形成一种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依靠法律或规范的制约,减少网络主体在虚拟性的庇护下的不规范行为,尽量避免出现网路失范现象。对于网络主体的监管,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几种方式有BBS实名制,签订网络协议等。这些措施在防止网络主体任意发布不负责任言论方面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形成与现实社会的直接联系,从而有效的杜绝网络主体在虚拟社区“后台”表现的前台化。

    2、重塑网络道德,净化网络空间

    周围环境对深陷其中的个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以一种规则制度的形式来影响个人。在相对陌生没有既定规则的领域,人们都会以他人为标准模版,模仿学习,以此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的交叉,使网络道德建设迫在眉睫,网络空间所存在的失范现象需要进一步的规整。2006年4月9日,千龙网等14家网站开始以实际行动重塑网络道德,净化网络空间,他们联合向全国互联网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希望通过此举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民文明使用网络的行动。随后,一些中央级网站和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及协会各成员网站一致对此倡议表示强烈响应和鼎力支持。依靠集体的力量,努力塑造绿色网络空间,极力倡导文明用网。

    3、逐渐完善关于网络问题的法律建设

    在网络这个新兴媒体中,它依靠吸引到的受众,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影响着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慢慢崛起,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个补充,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网络社会已经跨越了单纯的虚拟性,进入到现实的各种领域并产生着影响。

    在依赖于个人自律的监管体系中,事情往往会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向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强大的舆论力量,网络社会中存在着很多肆意践踏他人权利的现象,“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网络社会中经常被忽视。这种规范的相对缺失,是阻碍网络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所以,建立网络立法,健全网络司法体系是网络能够良性发展的一个保证。只有依靠规则的制订,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自律缺失引起的失范现象。网络平台在提供平等机会的前提下,应对参与其中的虚拟个人进行“把关”,否则法律追究其“不作为”责任。另外,针对网络中漠视个人权力的现象,对“隐私权”、“名誉权”等极易被侵犯的个人权利,完善相应的网络立法,对网络主体发布的言论及其后果追究法律责任,以法律规定制约其行为。

    结语

    网络论战的出现前提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社会的逐渐兴起,一方面,它在虚拟的世界为现实压力生存下的人们提供了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平台来发表自己观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化的进程。然而,网络论战在印证着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无穷力量的同时,也显示出网络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失范现象。对于网络论战,在集体狂欢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所彰显的问题。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