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早报》报道,当外面的世界喧嚣震天的时候,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小村村民还在安静地过着自己的春节。 2月8日,正月初六,一户村民家正忙着给女儿办婚礼,数辆婚车早早地开到了村庄的空旷处等待迎接新娘。 村头电线杆上措辞激烈的、宣誓将严惩携带残疾儿童出外乞讨者的标语还反射着鲜艳的墨色,那是前一天才急忙张贴上去的。标语的旁边是措辞更加强烈的宫集镇政府通告,敦促这些人十日内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否则严惩,这份通告的落款也是前一天。 在另一份《规劝返乡接受调查一封信》中,阜阳官方要求并未从事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牟利违法犯罪行为的外出人员,“为了不影响你今后的正常工作生活,烦请及时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 “这件事情又炒起来了么?”多位村民如此问,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情只是“有点不地道”。(相关链接:太和县大批农民残害儿童行乞,发家致富) 同一个村庄不同的世界 有些四口之家房屋各层房间加起来有30间之多,但也有大量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屋,裂缝裸露。 “触目都是四轮铁牛,到处都是青瓦楼房,更有豪院巨宅掩映绿树之间,果然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高处看,还有锅盖(卫星接收器)蘑菇状团团开放,俨然一派江南农村气象。”有媒体记者在2003年对宫小村的调查报道中如此描述他眼中的村庄。 7年多之后,早报记者发现,与当年的那些“豪院巨宅”相比,近几年新盖的房屋更加“豪”与“巨”,有些房屋的院墙都有一层楼之高,更有些房屋各层房间加起来有30间之多,完全超过了四口之家的需求。 不过,这并非全部的宫小村。在“豪院巨宅”之外,更有大量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瓦结构房屋存在,且大多有或大或小的裂缝裸露 担任过27年宫小村党支部书记的宫传文说,如果完全靠种地收入,大概一年的收入在人均1500元,宫小村能盖起好房子的人一部分是“带香”(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为“带乡”)的,另一部分是出外打工,不能说全部是“带香”。 不过,他也承认,作为“带香”行为的发源地,宫小村还是一个典型,在宫小4个自然村中,宫小自然村又是典型中的典型,第一个“香主”和因压榨虐待残疾儿童被判刑8年的“虐童丐头”宫清平都来自这个村庄。 在阜阳地区,“香”字在某些时候与“钱”字意思相近,出礼钱叫添香,带瘫子、带残疾人的说法不好听,于是就有了“带香”一词。 村子里根本见不到“香” “帯香”的人一般不会把“香”带回村子里。他们会在回村的时候将“香”送到其父母家中,出门乞讨的时候再带走。 在宫小村探访过程中,早报记者并未发现有残疾儿童。 宫传文说,“带香”的人一般不会把“香”带回村子里。他们会在回村的时候将“香”送到其父母家中,出门乞讨的时候再带走,也有极个别的人会把“香”带回来,但也会关在屋里面不让出门。 多位村民也证实了宫传文的说法,这些“香”只是他们挣钱的工具,“过年回家‘香’是不带回来的”。 不过,在携带残童乞讨刚刚兴起的时候,却又是另外一番情形。宫传文回忆,十几年前,村里人也不避讳这些事情,残疾儿童就经常在村里的道路上,自己拨弄着小推车往前爬,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还有村民说,有些“香主”不愿意放弃年关挣钱多的好机会,春节也没有回来,带着“香”继续在各个大城市乞讨。 “香主”出3万元争“香” 有些“香”只要一学会乞讨,挣钱一多,就会和“带香”人讨价还价,“香主们有时为竞争一个残童还竞相出高价。”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这些做“香”的儿童在父母离开后,一般还要在“香主”家中住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乞讨的训练。“训香”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这些小孩服从香主的管束。如果在这过程中,有儿童不服管训的,就会遭到毒打。 报道还称,训香的人会要求残疾儿童把腿挂到自己的脖子上,很多儿童都不堪虐待,最终致残。为了让孩子们看上去更可怜,一些香主还用刀把孩子手脚、身体、脸部割伤,甚至泼硫酸烧毁。 宫小村的多位村民说,他们听说过这种情况,但没有亲眼见到过,这种事情都很隐秘,一般不会让人知道的。在多位村民看来,他们听说的大多情况还是“香主”直接去寻找残疾儿童,和残童父母商量好一个价钱,带出去乞讨,打残儿童再乞讨的情况可能有,但肯定是极个别的情形。 “直接找残疾儿童带出去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专门打残了呢?”一位村民说,直接找残疾儿童更方便。 有时候,“带香”人也会相互竞争残童们。据宫传文了解,有些“香”只要一学会乞讨,挣钱一多,就会和“带香”的人讨价还价,“香主们有时候为了竞争一个残童还相互竞争,竞相出高价。” 宫传文听说,有一次,几个“香主”为了争一个“香”,出到了3万元一年。“带香”是一个技术活 “不是所有的‘香主’都能挣钱,有些还‘折本’。搁在哪个地方乞讨、说什么话容易讨到钱都是有窍门的。” 与外界的激烈议论不同,宫小村的村民并没有感觉到“带香”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村民们连讨论这一现象的兴趣都没有了。他们说,从宫小村来看,“带香”的人反而在不断减少,很多人带了几年没挣到什么钱,就不带了。 宫传文回忆,在最高峰时,一个宫小村出门“带香”的有几十户,有的是一个出门,有的是夫妻一起出门,一个人带一到两个“香”。不过,“香主们”的范围却越来越大。宫小村“带香”发财的事在宫集镇传开后,周边村庄的人纷纷仿效,通过亲戚、朋友互相介绍,大家都开始“带香”,三五十里都有了。 村民们说,不是所有的“香主”都能挣钱,有的“香主们”还“折本”,比如说,一个“香”一年成本好几千元,没干几个月,这个“香”跑掉了;有的“香”不好好干,一天才挣几十元钱,也赚不到什么钱。 在村民们看来,“带香”是一个技术活,“他能挣到钱,你不一定就能挣钱,搁在哪个地方乞讨、说什么话容易讨到钱都是有窍门的”。据村民曾听到“带香”人的讲述,下大雨的时候,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往往是最能挣钱的时候,路过的人一看到“香”的可怜样就会拼命给钱。
安徽阜阳宫小村及其附近地区在当地是出名的长期大规模拐卖儿童逼迫儿童乞讨据点。有关人士称宫小村的残疾童丐足迹遍全国,童丐如果每天没有要到一定数额的钱不仅不给饭吃,还要遭受毒打。为了让孩子们看上去更可怜,一些人把孩子手脚、脸部割伤,甚至泼硫酸烧毁。 “各地管得都不严” “当时上级机关对村干部‘带香’的情况并没有明确制止,村里面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阜阳位于安徽西北部,京九铁路线横贯境内,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发家致富几乎是所有村民的梦想。对于这些外出谋生的人来说,什么行当来钱快,挣钱又多,村民们就会跟风,“如果偷来钱快,就会去偷,如果收破烂来钱快,就会去收破烂”。村民们发现,出外打工,一个月可能只能挣到两三千元,而“带香”的人一天就能挣到这个钱,看到别人挣钱,就会有人跟着学,“带香”的风气遂一发不可收拾。 宫传文说,过春节时,这些“带香”的人大都会回来,刚兴起的那些年,这些人聚在一起就喜欢互相吹吹牛皮,比一比谁挣钱多,现在大家都不谈了,根本不再在意这些事情,“很正常了”。 村民的传言中,有一个“香”一年就能挣30万元的说法,不过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吹牛皮,“一二十万元是有可能的,30万元的说法有,但不可靠,一年挣个几万元比较现实”。 在宫传文眼里,“带香”之风盛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地管得都不严,逮住了,接回来又坐汽车跑出去干了。” 从1983年起担任宫小村党支部书记的宫传文证实,在合村之前,宫小村村干部在职期间有出门“带香”的情况。 “一个村干部一年才800、1000块钱,这点钱能干啥呢?那时候干这事的人也多,村干部一见这事挣钱快,也就跟着出去了。”宫传文说,当时上级机关对村干部“带香”的情况并没有明确制止,村里面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老百姓也没什么议论的,‘带香’的人也多,你带他也带。” 对于曾出门“带香”的村干部的业绩,宫传文甚至有些嘲笑地说,有的村干部没干两个月就跑回来了,“不够狠心,没挣到钱”。 不过,现任宫大村党总支书记宫春艳说,目前宫大村在职的所有村干部中没有“带香”的情况。至于行政村合并之前的宫小村村干部有没有“带香”,他表示自己并不清楚。 难查清多少人在外“带香” 村民看来,要弄清楚整个宫集镇有多少人在外“带香”是件困难的事,太和县官方给出的数字是,太和县共170多万人,有40多万人长期在外打工。 宫传文印象中的最近一次打击行动是2004年,在媒体对宫小村“带香”情况广泛报道后,太和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下乡,制止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现象,当时住了六七天时间。 今年2月7日,宫集镇村民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一事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宫集镇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严厉打击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的通告》,要求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牟利者十日内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否则严惩。 连同通告一起发出的还有《规劝返乡接受调查一封信》,这封信要求,并未从事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牟利违法犯罪行为的外出人员,“为了不影响你今后的正常工作生活,烦请及时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 不过,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村民还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反复问,这件事情又炒起来了么? 截至早报记者发稿时,太和县官方仍然没有公布此次“逐户排查”结果,不过,他们称,相关事实还在核实当中,媒体的相关报道并不代表最新的实际情况。 太和县:7年不间断打拐 破获21起拐卖儿童案 参与太和县公安局负责此次排查行动工作的负责人昨日对记者表示,从调查情况看,太和县宫集镇等地确实存在个别人利用残疾儿童行乞行为。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拐卖儿童集团和据点,以及泼硫酸、铁笼子训练等残害儿童的行为。 该负责人称,2月6日,互联网上出现有关太和县宫集镇拐卖、虐待儿童的信息后,阜阳市和太和县相关部门立刻作出安排,公安和民政部门迅速成立调查处置小组,对媒体报道的太和县宫集镇拐卖、虐待、组织儿童乞讨案件进行梳理、分析、研判,并展开拉网式排查。 6日晚,当地政府组织近百名公安干警、60多名乡村干部深入太和县宫集镇展开排查。截至记者发稿前,共破获案件两起,解救残疾儿童2名,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4人。该负责人表示,太和县将保持“打拐”的高压态势,欢迎社会各界提供信息。 据介绍, 2004年以来,太和县各级政府及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部署要求,不间断地开展集中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专项活动,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1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0人,解救被拐卖儿童24人。 “瘫子村”之名由来说法多种 在太和县民众的说法当中,宫小村的另一个称呼是“瘫子村”。关于“瘫子村”的说法,主人公不一,不过都起源于一个乞讨故事。 此前媒体曾报道的一种说法是,宫小村的人,乞讨史虽然悠长,但是斩获一向平平,20世纪80年代初,宫有生带着他的瘸腿儿子去大城市看病,发现城里人特别同情他的残疾儿子,一个劲地向他们扔钱,由此便得到“启发”:瘫子是行乞的最好道具。从此他带着儿子走南闯北,发现只要他的瘸腿儿一苦脸一流泪,再严厉的治安人员也会对他俩网开一面。 很快地,宫有生买牛盖房地发了起来,最“干煸人”(当地土语,刺激人的意思)的一次是镇上买化肥,“财大气粗”的宫有生一口气就扔出两麻袋的一元硬币,从此就有了一个很牛的外号:“数钱累”。最后的结果就是,宫小的村民纷纷效仿,没有“瘫子”,就外出寻租,四乡一时而“瘫贵”,便去更远处搜寻,弄得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日暮时分家家扶得瘫子归。 宫传文给早报记者提供了一个另一个版本。也是上世纪80年代,宫小村村民宫效喜因为在煤矿淘煤,放炮的时候出了事故,两只眼睛都瞎了,他就开始到北京等大城市寻医问药,想治好他的眼睛,顺便讨点钱治病。很偶然的一次,他和一位残疾儿童在一起联合乞讨,他发现,这样的乞讨方式效果非常好,后来就专门带残疾儿童一块出门了,挣了不少钱,引得宫小村民纷纷效仿。 宫传文说,在“带香”刚刚兴起的时候,瘫子非常好找,当地某些地区小儿麻痹症防治得并不好,出现了不少残疾儿童,这些儿童就成了最初的“香”,宫小的“瘫子村”之名也应声而起。 当年的“虐童丐头”宫清平获刑8年 2004年6月,宫小村民、绰号“三伢子”的宫清平被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以犯拐卖儿童罪、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和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共处有期徒刑8年。 据新华社当年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2001年2月,宫清平到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漳北村徐某家中,以自己开杂货铺收养残疾人可以免税为由,将双下肢瘫痪的徐倩倩骗回自己家中。宫清平随后将徐倩倩改名为宫璇璇,带到武汉、广州等地行乞牟利。2003年11月,宫清平发现村民宫心明把从外地捡回、双下肢挛缩畸形的宫小子闲置在家中,便以5000元的价格从宫心明手中买下宫小子3年,将其带到广州行乞。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宫清平将宫璇璇和宫小子带到广州行乞。在这期间,他和女儿经常以殴打的手段逼迫两人外出乞讨,并以威胁、监视、反锁等方法防止两人逃脱或被他人营救。2004年1月6日,公安人员根据群众举报,在白云区石井镇谭村大巷二横十二号二楼将宫璇璇和宫小子救出。 法院认为,宫清平采用蒙骗的方法,致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徐倩倩脱离家庭,其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宫清平明知宫小子是被拐卖儿童而予以收买,其行为构成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宫清平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7年多时间过去了,宫小村民对于“三伢子”当年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并向早报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听到的宫清平虐待残童的方法。他们告诉早报记者,宫清平的刑期还有一年,没有听说减刑的消息。 宫春艳向早报记者证实,近年来,宫集镇还有数人因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牟利违法犯罪行为获刑。(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良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