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石油公司(BP,以下简称英石油)封堵住墨西哥湾漏油油井不过过去5个多月,原油泄漏事故似乎已经给人以恍如隔世的感觉。持续了107天的摄像机全天候监控泄漏的经历似乎早已成为过去,这部分是因为初步的研究显示事故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远小于去年春天时的预测。对嗜油菌研究所带来的喜悦淡化了人们对满身油污的鹈鹕的追忆。 企业的困惑加重了记忆的混乱,当然,这也是预料之中的。在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取代首席执行官唐熙华(Tony Hayward)后,英石油公司重组了管理层,并新创建了一个负责全球业务安全的部门。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表明:英石油承认自己犯了严重错误,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改革。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达德利表示:“我不愿意把它形容为对任何事的承认。” 几个月后,外界对该事件的指责仍然十分激烈。英石油作为油井的拥有者,开始责怪承包商哈里伯顿(Halliburton)灌注的水泥有问题,而对方则还治其人之身。造成11人死亡事故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Deepwater Horizon)的运营商瑞士越洋钻探公司(Transocean)当然要承担一些责任,但是没人能量化这一担责比例。 一些图书作者们开始一头扎进这潭浑水。早先发行比较有影响的书目包括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执行总监彼得·雷纳(Peter Lehner)所著的《深水中》(In Deep Water),以及学者威廉·弗豪登伯格(William R. Freudenburg)与罗伯特·格蓝姆林(Robert Gramling)合著的《墨西哥湾的泄漏》(Blowout in the Gulf)。更多的同类题材作品正在出版,其中包括彭博新闻社记者斯坦利·里德(Stanley Reed)与艾莉森·菲茨杰拉德(Alison Fitzgerald)的《无法自拔》(In Too Deep)。另外就是在这波出书潮中比较早的一本书——由《休斯顿纪事报》(The Houston Chronicle)专栏作家罗兰·斯特菲(Loren C. Steffy)所著的《溺于石油》(Drowning in Oil)。 除非2010年你在外星度过,否则不会觉得《溺于石油》爆有什么新料。但其价值在于资料翔实,对实际发生的事情阐述清晰。斯特菲指出,石油开采大潮(从根本来说是钱的问题)以及对于技术的过度自信很大程度上是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 斯特菲写道,在约翰·布朗爵士(Lord John Browne)的领导下,英石油变成了一个鲁莽的世界石油大鳄。这位冲劲十足的首席执行官被人熟知是因为他曾把英石油诠释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并利用此绿色理念进行了市场营销。但是他也一直强调要严格控制预算,这使得公司改善安全条件以及进行常规维护的计划被推迟。布朗在任期间,英石油发生的小规模原油泄漏、炼油事故和工人伤亡的额度超标。最严重的是2005年3月发生在公司位于美国德州距离休斯顿以南40英里的德克萨斯城(Texas City)炼油厂的一场大火,这场事故造成了15名员工死亡。英石油将火灾归咎于工人素质能力低下。联邦调查人员在经过了更深的挖掘之后,发现一间可移动的会议室成了死亡陷阱,因为它被不恰当地安置在接近危险设备的地方。安全监控没有起作用,而警报铃也没能响起。 2007年布朗辞职后,唐熙华荣升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这位长相酷似演员科林·费斯(Colin Firth)的地质学家,信誓旦旦宣称要加强安全,但一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曾在彭博新闻社担任记者的斯特菲解释道,持续的竞争令石油抽取的速度越来越快。海沃德和其他高管假设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水开采尚未出现过灾难就意味着永远会平安无事。这种“小概率事件因为没有发生过就不会发生的”荒谬逻辑将提醒有洞察力的读者们,这与金融业自负地认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房产市场危机如出一辙。 斯特菲指出,由于英石油项目工程开始落后,每天的开销都达到150万美元,管理者与流水线上的工人开始犯上了低级错误。他们使用了海水而不是有分量的钻探泥浆来填灌油井。他们没能留意到测试显示油井已经不稳定。封井器——通过剪断油管来阻止漏油的大型设备——没能发挥作用,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清理工作将总共花费上百亿美元。 最终,我们会知道封井器在关键时刻为什么罢工。其他作者可能会因为出版商能提供更多时间等待调查出炉而对这次灾难进行更完整的说明。同时,通过描述目前已知的信息以及提供关键性的企业背景资料,斯特菲已经开始率先告诉我们石油泄漏墨西哥湾的一些基本原因。 时间:2011-02-01 13:31:56 作者:保罗·巴雷特(Paul M. Barrett) 译者: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