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1.6万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进行示威游行并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这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2011年5月1日,对于欧洲人民来说也是“斗争”的一天,示威游行比比皆是,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节日的本来意义。 这个五一节,对于欧洲诸国政府来说,并不太平。蓝领工人,公职人员;耄耋老者,精壮青年……成千上万的游行队伍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对个人利益造成的伤害。 分析人士称,民众的抗议行为反映出欧洲政府在削减财政预算以控制国家债务的问题上,与民众争取更多自身利益的矛盾日益激化,也从侧面反映出,欧洲国家只有进行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才能彻底摆脱危机。 这个“五一”很差钱 “五一”期间,在欧洲国家,抗议游行活动随处可见。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数千名劳工联盟成员统一穿着鲜红色制服,手拿鲜红色标语,进行“保障就业权利、反对削减社会预算”为主题的大规模游行;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超过1万名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根据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财政紧缩方案;在可能二次陷入救助危机的希腊,约1.5万名民众抗议政府为应对债务危机而采取的紧缩政策,称“紧缩政策使我们贫穷和绝望”;在刚刚庆祝完奢华王室婚礼的英国,上万名工人在伦敦街头反对联合政府实施的削减开支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较发达的德国,全国工会表示当天全国有超过42万人进行抗议;法国也不例外,在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人们手举横幅参加游行,呼唤就业保障和社会平等。 “福利国家”很受伤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09年底以来的债务危机,欧洲大陆一片衰败景象。从最初的冰岛房贷危机,到现在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欧洲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平静过。同样深陷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与不负责任的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相比,欧盟国家并未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是奉行削减赤字、巩固财政的紧缩政策,但这些措施伤及了众多民众的个人利益,政府与百姓间的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导致欧洲各国出现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活动。 归根结底,欧洲债务危机与其高福利政策有直接关系。“福利国家”曾是欧洲国家二战以来最引以为自豪的社会成就,然而当下,它却成为许多国家难以承受之重。以欧债危机发源地希腊为例,危机爆发前,债务已经占全国GDP的145%,但工作人员每年却可以领取14个月的工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高达退休前薪资的96%。有专家预计,到2013年,希腊债务占GDP的比例将升至160%,如果还迫于民众压力继续推行福利制度,那么债务危机永远不会迎来消亡的那一天。 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事务总司发言人阿马德乌·阿尔塔法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使之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如果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我们现有的福利水平将难以为继。”他认为,德国在危机爆发前就完成了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去年经济增长率高达3.6%,这一经验值得其他欧洲国家借鉴。 改革幅度很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牛海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欧洲各国民众示威首先表达了他们对当前经济状况及政府政策的不满;其次,这也是欧盟各成员国国内及欧洲经济整体形势影响的结果,欧盟很多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均不稳定。然而,对于欧洲各国政府决策层面而言,这样的示威游行基本不会改变当前决策内容,一些领导人为了缓和大选压力,可能会对紧缩政策做出微调。 目前,欧盟国家通胀压力巨大,也是民众示威游行的导火索之一,这可能会增大欧洲央行的加息压力。但牛海峰认为,欧洲央行政策决定强调独立性,对于政治局势方面的考虑不会很多,因此游行不会对加息产生影响。 此外,欧洲国家高福利政策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每年也在进行略微的调整。理论上讲,在国家财政恶化的大前提下,调整幅度可能会更大。但牛海峰认为,鉴于2012年大选压力,各国政策本身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只会在细节上进行略微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