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规则
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考核不惜找到担保公司求援的银行,而另一方面则是手中握有巨大闲散资金和理财需求的民众,还有一方面是融资需求远远无法满足的中小企业。河南担保行业短时间内的兴盛似乎有着合理的内部逻辑。
短短几年间,河南省的担保机构从190多家增加到1600多家,占全国担保公司数量的四分之一。而政府监管措施的缺失和滞后使得这一依靠潜规则运行的民间借贷模式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2008年上半年之前,担保公司与普通工商企业一样,只需要按照正常程序到工商局办手续就可以。而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8月期间,申请成立担保公司需要经过河南省中小企业局审批,合格后才能到工商局办理执照。
2009年9月2日,河南省工信厅和工商局联合下发《备案通知》,要求全省的担保公司先到工信厅审批,再到工商局办理执照,然后在登记注册后30日内,到同级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2009年9月2日之前成立的担保公司由于没有备案证,被要求必须限期补办。
这似乎表明了河南的民间借贷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制约和掌控。
从2010年3月份,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担保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整顿,整顿期结束,没有办理备案证的担保公司就不能拥有合法身份。
2010年6月份,河南省工信厅提高准入门槛,将其中的246家担保机构列为初审合格机构,还不足实际开展担保业务公司的五分之一。
但在2011年初,拥有政府颁发备案证的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违规吸纳资金而导致400多位理财客户数亿元资金无法收回,正好发生在整顿期间,也体现了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无力。
政府限制担保公司数量,但无法压制民间借贷的巨大需求。僧多粥少的格局反而成为民间借贷利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圣沃事件的爆发,使得河南整个担保业笼罩着恐慌的情绪。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相关政策,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