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警察局助理局长耶茨18日辞职,成为继伦敦警察局局长斯蒂芬森之后因卷入《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而辞职的又一名警方高官。19日,《世界新闻报》老板、传媒大亨默多克将参加英国议会下院的一个听证会,就这一丑闻接受质询。
显然,此次窃听事件并没有因为《世界新闻报》的关张而偃旗息鼓,相反,随着一个个黑幕被揭开,窃听事件不断发酵,被捕人数不断增加。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一些西方媒体为了追逐利润,不惜侵犯人权、违反法律,而政府慑于媒体威力,与其暗中勾结,共同侵犯了公众的利益。
人权成为利润牺牲品
西方媒体习惯于把自己标榜为“人权卫士”,但事实上,其中一些媒体,尤其是小报往往不择手段,采取窃听等侵犯公民隐私的方法,以获取“独家新闻”,吸引眼球,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近些年来,英国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个国家只有7000万人口,但面向一般读者的全国性小报却有好几家,其中包括已经倒闭的发行量最大的周报《世界新闻报》、同属新闻集团、英语世界发行量第一的《太阳报》,以及《每日镜报》《每日星报》等。《旗帜晚报》和免费报纸《地铁报》也在不断蚕食这些小报的市场。此外,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英国报纸,特别是小报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强。为了遏制发行量不断下滑的趋势,小报从业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寻找新闻线索,例如翻垃圾桶、非法侵入他人电子邮件账户等。
美国媒体也不例外。2003年5月,《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编造多条虚假新闻的事件曝光,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强烈震动,致使该报执行主编豪雷恩斯被迫辞职。此后,《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曝出造假丑闻。
标榜“独立”却成工具
虽然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
以美国为例,其媒体就远未做到对外声称的“客观、公正”,还往往因为与政府的密切联系而成为政府影响和塑造民意的工具。
例如,2005年美国媒体曾被曝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在众多领域内“预制新闻”,为美国的政策包装、开道。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对媒体并没有政治上或组织上的直接管理,但政府将自身拥有的强大新闻资源作为与媒体进行协调的重要筹码,吸引媒体进行发布,从而引导媒体,让其心甘情愿地宣传各项政策。据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来源:浙江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