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青年在动乱的六十年代对文革的憧憬、对红卫兵的罗曼蒂克联想,可说是时代的必然。毛泽东以统治者的身分亲自发动打破体制、扫除传统的大革命,激进的西方学生赞佩无比,他们在毛泽东的身上找到了“革命的父亲意象”并得到了走上街头的暴力灵感。 西方人眼中的毛泽东与文革 有人因为毛泽东与文革的特殊关系,而把1976年以前的中国叫作“毛泽东的中国”,而把1976年之后的中国称为“后毛泽东的中国”。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世界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使一个一直被西方人耻笑为东亚病夫式的中国,一举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现代民族国家;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更让全世界惊讶得目瞪口呆,毛泽东被很多国家的青年视为反压迫的旗手。 当然也受到一些人的诘难。 尼克松1972访华时对毛泽东说:你改变了世界!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当时不无幽默地对尼克松说:我没有改变世界,我只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随着毛泽东的过世和文革的结束,当中国国内理论界着意远离那个时代以及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时,外国学界对毛泽东和文革的研究却越来越热起来,以至于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专门的中国研究学科——文革学。 像费正清、麦克法夸尔、施拉姆、莫里斯·迈斯纳等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对文革的评价,有时候反而比中国学者冷静客观,比如:对文革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他们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此外,一些学者干脆把文革看作毛泽东晚年所发动的关于人类生存方式探索的巨大社会实验。 “全世界惟一纯粹的共产主义国家” 有专家认为,欧美很多左翼学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苏联逐渐失望,他们觉得苏联开始西化,对内实行修正主义,对外交往不纯粹。因此,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当时正值文革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的左翼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全世界惟一纯粹的共产主义国家。 另外,中国革命时代的一些标志和符号成为西方很多青少年偏左人士眼中的时尚。有的荷兰青年甚至把毛泽东语录视为至爱,并称之为“红宝书”。而绣着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等字样的包更是他们的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