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滕州市木石镇)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政治、伦理、教育方面都有大建树,而他的科学思想,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在自然观、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的科学原理相比,几乎完全相同。”学者甚至高度评价说:“墨子在科学史上的贡献,等于古代希腊。”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滕州市木石镇)人 墨子从小就对技术充满了兴趣,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据史书记载,墨子心灵手巧,尤通木工。甚至传说墨子曾以木片制作飞鹰,使其当众奋飞,三天三夜不落。 墨子在科技方面有很多惊人的成就。墨子制造的舟、车、飞鸢,以及他根据力学原理为古代车子所创造的“车辖”(即今之车闸)和为“备城门”所研制的“堑悬梁”,根据声学原理创造的“罂听”(即最早的“监听器”)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科技成就。 墨子将“力”定义为:“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说:力是物体发生运动的原因。接着他又说“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有些科学家认为,墨子给“力”的定义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 墨子将自己掌握的力学知识运用在许多地方上,包括城墙的修建,武器的打造,工具的改进等。如在《备城门》中,墨子讲到“百步一井,井十雍瓦,以木为系连。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系连”就是秸槔,是抽水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利用了力学原理,既省力又能多抽水。 墨子把“秤”的提系处作为“支点”,秤锤作为“力点”,秤钩(或秤盘)作为“重点”。秤头之物有所增减,秤尾之锤就应左右移动,才能获得新的平衡。墨子已经懂得“重”(力)、“秤头”(重臂)、“秤尾”(力臂)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简直就是杠杆原理的原始形式,比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研究要先进。 墨子对几何学既有概念的描述,又有定理的表达,均遥遥领先于古代世界各国。墨子对几何学的论述,最为经典的,如对点的定义等,“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墨子认为,画线必从一点开始,故这点是无次的,因而是最前的。他在《经说》中还指出:“端,是无间也。”强调了点是不可分的,突出了点的性质,可以说这一概念深刻严密,言简意赅。再如“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圆,一中同长也。圆,规写交也”“圆无直”等,这些论述是对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的总结研究,可以看作是对基本概念进行定义之后的深入探讨。 墨子曾经修筑了一座在朝阳墙上开有小孔的暗室,让人在孔外站立,在阳光照射下,就能成像于暗室相对的墙上,呈现出一个倒立的人影。对这一实验,他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为此他得出结论:“光之入照若射。” 墨子通过观察实践发现,物影之所以倒立,在于发光体发出的光线有交点,恰好就是隔屏上的小孔。光体和照壁距离交点的长短,关系到倒影的大小。成倒影的关键是隔屏上的孔极小。这已说明小孔成像原理。墨子用物影生成、小孔成像和瞬间鸟影不动三个例子来说明光的直线定律——光线(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墨子在那个落后的年代,用自己的智慧,为中国古代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