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辛亥年间,辫子大帅张勋身边有一个天姿国色的姨太太。姨太太是苏州人,张勋把她买来,给她取名叫小毛子。她刚18岁,不但容貌绝世,棋琴诗书无一不晓。那57岁的张勋,尽管门下妻妾成群,对小毛子却有独爱之情,他让小毛子相随身边,寸步不离。张勋被革命联军赶出南京城,仓皇渡江逃跑时,没有顾上心爱的小毛子。于是,小毛子在下关被江浙联军宪兵队捕获,有幸成为革命的俘虏。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把她安置在南京门帘桥前清候补道陈善家里。因此女在长三角一带据说颇有艳名,革命元勋、上海都督陈其美就提出一个创意:把小毛子押解到上海开设展览任人参观,收门票四角,估计能收十万元,以资军饷。 不过,曾是张勋老部下的徐绍祯念旧,坚决反对此举,甚至派兵将小毛子护送回徐州张勋驻地,完壁归赵。辫帅大喜过望,派辫子兵到车站列队迎接,投桃报李,便把从南京劫持来的机车 十四辆、客车八十辆悉数归还铁路局供革命党之用。 辫子大帅张勋姨太太被革命军用于筹措军饷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对于军队来说何其重要,革命党人筹集粮饷出此创意,实具商业头脑,读来令人忍俊不止。实际上千年之前曹操筹集粮饷也有一手。 《三国演义》男一号曹操,主角之一,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人,在民间传说里,他是一个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实不在于他的奸。据说,在他打天下之初,为了筹集军饷,曹操想到陪葬甚丰的王陵,遂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独出心裁,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有几十个人专心致志负责,打到哪盗到哪,哪座陪葬多盗哪座。 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 袁绍在攻伐曹操前,让手下很有才华、后世称“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立中郎将、摸全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就是这份檄文,让后世了解到了曹操盗墓真相。 乱世纷纷,粮饷征收筹集实际上最惯用的只有一招,那就是抢。有时美其名曰:摊派,称为“寨粮”,有时干脆向攻击区劫取,称做“捎粮”。明太祖朱元璋当年闹革命的时候,军队用的就是这招。 抢的对象也有不同,推翻大明皇朝的李自成,他就专职劫富人的钱财充当军饷,人称“追赃助饷”。大顺政权委派的地方官员到任后几乎毫无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绅追赃助饷。如甲申三月,刘芳亮部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进占广平府之“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高阳县令王瑞图到任后,“奉贼令逼索乡绅,名曰助饷”。灵寿县“伪令郭廉持符至灵寿,勒乡绅捐饷,恣为横暴”。肥县县令石传声下车伊始即“置乡绅于狱,比饷银”。临城县令段献珠履任后,“索饷银,毁坊扁,免荒税”。 李自成的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不扰民而补给充足,但是毕竟在政治上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这方面,延安红军的“三三制”倒是做得好些。 明朝末年的另一支武装就是后金,这帮满清的祖先们在没有充分粮饷准备的情况下发动进攻,有因粮于敌的想法。清人编的史籍称:“至红衣大炮,我国创造后,携载攻城自此始,若非用红衣大炮攻击,则于子章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则粮无由得,即欲运自沈阳,又路远不易致。今因攻克于子章台,则周围百余台闻之,或逃或降,得以资我粮糗,士马饱腾。” 满清多次入寇明境,每次都掳掠大量人口、牲畜。例如崇德元年的入寇,就掳掠了人口369000,牲畜321000。可见满清(后金)因粮于敌是非常成功的,明朝没有搞好关内的坚壁清野是个大失误。 乱世多怪事。屈大均晚年写成《广东新语》,此书内容广博,据潘耒序言中称:“……于是考方舆,披志乘,验之以身经,征之以目睹,久而成《新语》一书。”屈大均“予举广东十郡所见所闻,平昔识之于己者,悉与之语。”书中《疯人》条,记载官府为了征催粮饷,竟用麻风病人来恐吓欠粮农家,“使之亦成恶疾”,手段之毒辣,令人发指。屈大均处明清交替之际,痛百姓流离失所,颇有为民伸张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