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狮泉河镇,虽然路途极为艰险和遥远,但我感到那里的小气候比那曲镇强得多了,狮泉河能长树木花草,让我们这批长年在那曲镇不见树木的汉子惊叹不己,仿佛进入一个极乐世界。
离开狮泉河镇向南行,也就10分钟的光景,汽车就像掉进 了沙丘中,喘着粗气,在荒无人烟的原野里,艰难地向前爬行。那赤褐的是山,黄色的是沙,在白炽的骄阳下,这一切都显得格外荒凉偏僻。
傍晚时分,我们的车才算翻入札达县境内。只见路旁“士林”环绕,时而峰峦叠起,时而大柱横立,巧夺天工。这也就是西藏两部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土林。扎达县的这种土林,在地貌学上称为“水平宕层地貌”,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决生松造地貌。结构致密而坚实的砂岩和砾岩常常构成粗细砂岩和粘土岩的保护层,或平铺于岩壁的顶部,或突出于岩壁之上,与软岩层次交互组成。当汽车驶近它的面前,我发现那高而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即使是一条小沟谷,我估计至少也要深达100-200米。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连成的“林海”。倒出十分壮观。走下汽车观察,我感到每一座土林都运它独特的体形,有的似那持枪而立的哨兵,有的形如腾飞的骏马,有的如同雄伟挺拔的古城堡。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感慨万分。
这种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环绕,遍布了整个札达县。听说,藏族先民们就是利用土林这一自然资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伟的古格王国。弯弯曲曲的公路,在峡谷中穿行,人在车上总是提心吊胆。但两侧奇景迭出,古老的灵魂似乎复活于山影之中,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就这样走进古格。
古格王国遗址距札达县城3-4公里处,位于象泉河南岸的泽布兰村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依山叠砌,由下而上,高约30O来米,占地面积1OO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侧,屹立着7个土砌碉堡,还有3座10米高的佛塔;山坡上,蜂房似地密布着800多孔洞窟;中间有数幢红墙白壁的建筑,那是完好无损的庙宇,约有300余间房子。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3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面对这座雄伟宏大的古建筑群,可想而知,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史书上讲,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分裂之后,重新组建的一个王朝,其古格王还是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呢!
由于古格地处象泉河谷,不仅宜农宜牧,而且古格所在地的地貌特殊,古格王选中了此地,并利用这里的地貌,修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王宫。 土山顶端古格王的王宫遗址,分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墙残垣。冬宫修在地下,现保存完好。在山顶上有一些并式暗道通往冬宫宫区,宫区中间是廊道,两边各有数十间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穹隆顶的窑洞。冬宫之外是数十米的悬崖绝壁,站在冬宫的窗前,可以远眺群山,俯视象泉河谷。山顶南边有议事大厅,面积约有400平方米,是当年古格王召集群臣商讨要事之处,可惜现在这一大厅仅留下围墙。山顶北边的建筑则显得散乱,高低错落,参差不齐,也看不到大面积的殿堂。
在遗址的储物存粮的仓库中,我见到了至今还没有腐烂的青梨、麦子等粮食;过去王室贵族专用饮具--石锅,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据说石锅是阿里特产,用它炖肉、煮粥、味道特别鲜美。还见到古格王国使用的一引起兵器,那圆形盾牌,是用藤条编制,以此加捆,中间加一圆锥铁顶,制作极为精致而坚固;铠甲是用牛皮绳编缀小铁片而成,约10来公斤重:在一个窑洞中,我见到数千支竹制箭杆;还有一件甲衣有倒“福”字样,为丝织布料。这就使我想起,40年代当地的一位文人,在他作品中介绍道:当时这里制造兵器所需金属,都是他用羊绒到印度或尼泊尔换回来的。可见,铁器在古格王国时期是多么来之不易。
遗址中留下形形色色的窑洞,又是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我在西藏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过。即使在现在的阿里地区,我再也没有见到这样的居住窑洞。想必这种窑洞是古格王国在当时建筑材料奇缺情况下的唯一选择。可以推测那成排连片,密如蜂房的800多孔窑洞,在古格王国鼎盛繁荣时期,长期居住着的人员,至少有好几千。
走过一个窑洞门前,我发现窑洞不但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而且也是古格人死后的归宿之地。因为古格人死后,一般都实洞葬或壁龛葬,这都与窑洞有着直接联系。据西藏可里地区群众艺术馆长杨年华介绍:有一在古格王国遗址壁葬中的婴儿遗体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柜子中。 在古格王国建筑群遗址中,最为显眼的建筑多数是佛教建筑。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上两相辉映的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
这些风韵犹存的佛殿建筑,曾使得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杜齐在本世纪30年代来到古格故城时,竟错特此地误认为是一个大型寺院的遗址。
坛城殿,藏语叫金科拉康,走进殿内我才发现,它是山顶王宫区唯一保存较好的地面建筑,面积有30平方米左右。由于将殿修在一个高出地面1米多的台地上,所以在山顶上显得格外令人注目。
从顶部望去,四面还有伸出墙外的飞檐,上面雕刻着花草和各种动物,四周墙壁还绘满了壁画,画面精美绝伦,色泽十分鲜艳。
城堡北侧山坡台地上的红庙和白庙,是古格国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两座建筑。红庙藏语叫拉康玛波,因其墙上涂有红色而得名,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坐西朝东,大门浮雕的中间刻有6个梵文大字。位于红高之下,坐北朝南的是白庙,藏语叫拉康噶波,因其外墙为白颜色而得名。在白庙殿堂内的四壁到天花板上,绘满了极为精美的风格与西藏中部或东部有明显的不同,充满地域情调,与克什米尔及印度一带的佛教寺院壁画,在题材或绘画技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红庙在同一个台地的东南10来米处,坐落着另一座保存较好的殿堂,名为大威德殿,据说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可惜的是,原来的大威德塑像已不存世,我见到的只是一座空殿,但殿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
走遍吉格王国遗址,我发现古格壁画中,最珍贵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贵族、僧侣、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画,可以说这些壁画是古格的“清明上河图”。人们从国可见当时古格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这也是其他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尤其在一幅画面中,上下看各有两人和两个动物图案,而从左右看每边又都是两人和两个动物,可见当时人们已具备相当高深的艺术水不。还有一幅描绘女性的画面中,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客颜甚佳,身上佩有各种极小的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画面着意刻画人的生殖器部位,很可能表现的是对女性的崇拜,这一奇异的特点,说明当时社会己少了对女子的偏见,这在现己发现的西藏其他地方的壁画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格王国从10世纪创立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但统一了西部阿里高原,而且拉达克地区也归并在古格王国的统冶之下。这个国王传位20余代,统洽达700多年的王朝,结果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按照正统的藏文史书记载,古格王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17世纪以后境外基督教势力的介入,导致接受奉信基督教的古格王室与信奉佛教的臣民之间发生激烈的斗争,邻近的拉达克人乘虚而久,将历时700余年的古格王朝毁于一旦。显然,这种解释很像西班牙人的入侵,造成玛雅文明灭绝的理论,并不令史学家信服。
对于古格王国遗存下来的大量遗址和遗物,至今人们所作的所有考察和研究,可以说仅属于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许多遗迹还没有发现。如古格王国的臣民后来迁居到何地?古格王葬身于何处?记载古格王国发展历史的抄本在哪里?如此等等都说明,古格王国永远是一个诱惑,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破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