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滨塔位于新民市东北29公里的辽滨村,因其傍依辽河岸边,世人称其为“辽滨塔”。在炎炎的烈日下,这座千年古塔静静地屹立在黄土岗上。
这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青砖塔。塔身原高41.7米,底部直径为12.5米,按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筑。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龛,上有一尊砖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于胸前每巨佛旁都有一胁体拱手而立,两飞天盘旋于坐佛头顶,八个角的棱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刚扶膝蹲踞,两侧有十八罗汉护卫,各个手持兵器。各檐角悬有铜制的“惊雀铃”,微风拂过,数里之外能闻其声。顶上塔刹高耸,上挂“飞毛铜”镜,阳光下金光闪闪…… 辽滨塔村曾流传这样一首诗:“辽滨夕照映霞天,低云苍穹看端倪,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由此想见辽滨塔当年风采。
考古人员1993年在古塔下方发现了一个错位的地宫并发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内的一批文物,一个白釉五瓣梅花口高足碗,底部有一草体“寿”字款识,碗瓷细腻,胎薄,照之透光,弹之清脆,系宋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在中国北方首次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两种传说 在漫长岁月中,当地流传着无数关于辽滨塔的传说,年过七旬的王老汉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他听老人说过多个版本,一说是因辽河多年泛滥,修塔供佛以镇辽河,防止其泛滥成灾,以祈得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另一说法是古代星象家看出辽滨塔地区有帝王之气,故修塔镇压,以巩固当朝统治……这无数的传说,给辽滨塔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古塔的神秘莫测,不断地加重了人们畏惧和崇尚的心理。因此,在悠长的岁月中古塔一直是许多当地人崇拜的偶像,把它看成神灵的化身,“风水”和灵气的根源,前些年,还有遇天灾人祸者到塔前焚香祷告。 错位的地宫 为保护这一古迹,当地政府开始抢修辽滨塔。1993年7月,沈阳市考古队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周边居民都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古塔千年前的模样是造化。 考古人员在塔基座北面用钢钎开凿一个开口。十几天后才凿进6米多,到了塔中心仍未发现地宫,再往下凿半米,发现了原始地平面,于是断定往下已不存在地宫。这使考古队员们疑惑而又焦急:按以往挖过的辽代塔的建造格局早已到了地宫的位置,莫不是此塔修得特殊? 考古人员分析了辽滨塔的地理变迁,想到历史上辽河的故道就在塔南不远处,可能古人修塔时为防止河水漫上来侵蚀地宫,把地宫设在了高一点的位置上。本着这样的推测,他们用钢探往上打,当打进2米多时,果然发现空穴……封闭千年的幽室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地宫长0.85米,宽0.8米,高1.3米。叠顶,壁上涂有灰浆。靠北侧墙壁有一尊石雕菩萨,工艺精巧,雕琢细腻,面目慈祥,属北宋风格。 千年沧桑 关于辽滨塔的历史,多已淹没在苍茫的岁月之中;它建于何年和为何所建,人们已无从知晓。 辽滨塔已成为千古之迷。
据史料记载,辽滨塔的东北面,原来是辽滨古城,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两座城门。这里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代是其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辽的统治者促进了此地的繁荣。 据史料记载,辽滨塔所在的辽滨塔村是古代辽河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500年前的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高句(读勾)丽占据了辽滨城渡口,把它做为军事基地,命名为“武厉城”。隋初,炀帝征高丽,占据了辽滨城,大业8年(公元612年)在此设辽东郡治所,命名为“通定镇”,次年大修此城。隋亡后又为高句丽所占。唐贞观十几年(公元645年),太宗代表高丽,夺取了通定镇城,改称“颇利城”,为“襄平守捉”(“守捉”相当于后来的节度使)治所。 唐末,契丹占据东北,建辽国,在辽滨设辽滨县治所,属辽州统辖,后又在此设辽州治所(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部)。此时的辽滨城已发展成水陆畅通、商贾繁荣的都市。金代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撤辽州,辽滨县隶属沈州(今沈阳)。金末,金将鲜万奴与蒙古怪杰留哥为争夺辽河流域打了一场恶仗,史称“贞佑之战”。辽滨古城在这次战争中彻底毁废,从此,它的繁荣便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沧桑,饱受风风雨雨的剥蚀和历次战争的摧残,辽滨塔已变得老态龙钟,周身千疮百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