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好风光? 一顿涂抹 in 人文传闻-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世界资讯 人文传闻 查看内容

云南好风光? 一顿涂抹

2007-7-22 13:31|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212| 评论: 0

昆明的凌乱、大理的庸俗、丽江的不伦不类,导游频繁安排购物的烦恼,涌动如潮大呼小叫的游人,缺乏人性的仓促脚步……已使很多人对云南之行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怜西南大好风光,难敌世俗一顿涂抹。

杂记一:杀价的苦与乐

到大陆旅游的人都会有此经验,购物时非杀价不可。有说要从半价起,有说要从三折起讲价。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游客终始是处于下风的。

在大理,同事在三塔附近的玉器店流连而被店主招引入内参观,店主拿出一块号称是全店最珍贵的玉手镯子,标明价码为6800元人民币。经近半小时的讨价还价,同事拿不定主意,正欲步上客车离去,店主赶上来说:“80元,买不买?”同事被吓怕了,不敢要。

游客自以为有购物情报,晓得要落地还钱;殊不知店东也是有备而战,开一个任你如何打折也准会吃亏的价目。在这种尔虞我诈的气氛下交易,若严肃认真的对待,定会败兴而还。有同事想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每次都要极尽开怀的杀价,自我催眠:“对店家仁慈,便是对自己残忍”。而最重要的是,一旦成交,便别再搞什么“货比三家”,一定要深信这已经捡得天下间最大的便宜。阿Q的精神胜利法此时便可以大派用场。

在国内旅游点购物之乐,已超出了买得心头爱的欢娱。每次进出商店,就彷如拖着长矛从决战场得胜归来般,与亲友分享战利成果——打了多少折。连杀价本身都变成了旅游项目,倒是这次西南行前所没有料到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省市,若不约束乱叫价,及近乎诈骗式的经营手法,不需多久便会自食其果。游客抱怨而回,想还会有什么好的口碑吗?深圳罗湖城的没落,不可不引以为鉴。

杂记二:色即是空

中国境内的庙宇,大多在文革时期经历过严重的破坏和摧残。现在事过境迁,佛寺道观在中国随着旅游业发展而遍地开花。到欧洲看教堂,来中国便得入庙拜神。重建后的寺庙更胜旧时,更金碧辉煌;游人多,香火盛,和尚也回来了。

云南大理的崇圣寺近期举行过落成开光大典,地方官员带有几分自豪地介绍,“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佛寺建筑群,也就是《天龙八部》里的天龙寺。”

 

崇圣寺确是大且新。由于大,游人虽多但分散,寺内宁静得出奇。也由于其新,各殿神像的金身,个个都刺眼耀目。从崇圣寺的最高点漫步而下,沿路彩旗飘扬,从隐蔽的扬声器传来音量适中的诵经声。

到达大雄宝殿,一群僧人正在做晚课,游客都不敢打扰,只在门外静静地对着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默祷,几名欧洲游客在拍摄僧人诵经的情景。到石级下的售香亭买了香,遥对尊者行三叩首礼,顺道在香亭对面的纪念品摊位买了一片开光金卡,上刻有十二生肖图案。

大殿对着有千年历史的三塔,视野无阻,天碧山青,深呼吸一口,想再沾染多一点灵气。不知何处飘来的感觉,心情有些不甚畅顺,似乎是还欠缺了些什么。做完晚课的和尚们正急步的从身旁经过,边走边与同伴高声谈笑。不觉已经走到财神殿旁的放生池。

可能是一种积累而来的感觉在作怪。想起近年曾经到过的大大小小中国内地寺庙,充斥着藉迷信敛财的神棍,开光圣物一大堆待价而沽。在北京一庙,一串木板葫芦要价七百元,苏州另一寺的祈福香都是百元以上一束的。有的更会有所谓的师傅替善信义务解签,但在其间又会游说和推销昂贵的消灾圣物。

寺庙是重建了,生意也大做起来了,但佛教的精神似乎没有跟着回来。寺庙内导游的解说,除了讲述寺院历史,不外都是一些民间迷信之辞,如在神像下绕行三圈可以得财运……等等。佛家劝人远离颠倒梦想,可以帮忙净化社会上对物欲的盲目追求,与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方向是吻合的。国家既然支持重建寺庙,便不应只重硬件。让正宗佛教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总比把寺庙沦为摇钱树更有意义。

杂记三:离舍民族情

云南与贵州一样,到处都是浓浓的民族风情,有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特色餐馆/旅馆、民族工艺品商店、古城等等,谁都会一见钟情。

 

认识当地新朋友,都会很自然的问:“你是哪一族的呀?”在沿海省市,绝不会如此让人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民族特性。在云南特别有购物欲,因为到处都是民族特色商品,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在丽江接待我们的一位市府新闻办的张先生,是一位彝族的精英。他热情豪爽,沿途向我介绍了许多各不同民族的风俗,最吸引的莫过于摩梭族的走婚,听得男士们都叹生不逢族。张个人的经历也是充满传奇,13岁便依族例由父母配婚,迎娶了媳妇,这又令不少男士羡慕不已。不过,别以为张是传统的彝族男子,他用了汉姓——张,又曾到澳洲留学。

记者的本能驱使我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采集民风的机会,与酒店的服务生倾谈起来。她身穿白族的传统服装,问她对自己少数民族的身分可有特别感受,她直白的回答说:“没有。大家都平等的,是白族抑或是汉族,都是一样的找工作,没有不同。”那么你喜欢穿着民族服装吗?答:“不喜欢,又不自然,但为了工作没有办法,平日必定不会穿。”小姑娘透露的是文化流失与被同化的活见证。

随着经济发展与教育的普及,种族的分野日渐变得不重要,只有城乡与贫富之别,现代式的同化。在现代都市化的影响下,云贵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还能保持多久呢?把同一个问题向政府领导请教,响应是:透过旅游业,可以让民族艺术保留下来。

试想,如果有一天民族风情都完全成为了商品,只可以在舞台上、橱窗里才找得到,少数民族文化是得到维护抑或是已经消失了呢?时代的巨轮不停在转动,没理由阻止山区里的少数民族逐步过渡至现代化的生活,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单纯靠市场经济,政府未免太过被动和欠积极了。(文/梁建锋)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