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外环境夹击,台商传统制造业基地东莞,如今面临台商大撤离,很多台商不是转型就是转移,转移不了就直接收厂。稍早,广东发布了《广东省情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台商约两成撤离。如以现有东莞台商8000家来看,撤离总数约1600家左右。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随着国际油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原物料上涨、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加上大陆推出《劳动合同法》、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传产实施台账保证金制度等因素影响,广东地区台商如今是哀鸿遍野。 奋战30年 助小渔村蜕变大都市 深圳台协常务副会长洪嘉生表示,目前深圳台商总数4000多家,台协内部稍早对1800多会员问卷调查显示,倒闭或正办理手续收厂的有100多家,占会员总数8%;后续再调查加上口头询问,还有10%的厂商不想做了,撤离的台商总数约18%到20%左右。 这一统计,跟本月稍早广东省情调研中心发布的《广东省情调查报告(2007年度)》报告数据差不多。根据报告表示,东莞约有30000家企业,台资企业总数约8000家。2007年,约有两成的东莞台资企业转移了,约1000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至300家倒闭。 报告由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所研究员孙建撰写完成,孙建是十足的“东莞通”,研究东莞台资企业多年。她说,东莞目前的形势和广东其它地区近似,都面临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的困境。 “全球的制造业在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在东莞”,走遍东莞32个镇区的孙建说,东莞当初的地理优势及成本优势,如今已渐消失,这也让东莞台商“从最初的打喷嚏,升级到现在的重感冒”。 的确。三十年后,东莞已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产值三千亿人民币的大都会,台商传统产业及初级加工贸易,已成了政府产业升级中位阶最低、必然被淘汰的牺牲品。 尽管孙建表示,两成台商撤离的统计是源自媒体,“可能不准确”,但东莞传统产业不管塑料、制鞋或家具业者都表示,台商撤离两成的说法“一点不夸张”。 内外交迫 约1600家说拜拜 “不过,撤离有很多种”,东莞大岭山镇台企比利木业副总经理林森烽说,“第一种是收厂,过去赚了钱,现在环境不好就收厂,另谋发展;第二是转移他处,比如江西赣州或四川邛崃;第三是最糟的,就是直接关厂,甚至老板半夜就‘落跑’,这种可能员工薪水都领不到。” “三种现象都出现过”,林森烽说,半年来常发生劳资纠纷,抗争事件不断,很多就因为老板半夜落跑。但他说,这也不是台资厂的独有现象,韩商很多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