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的热钱已成为危害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而在热钱没有涌入股楼市的前提下,有分析指,热钱正加速进军粮食产业。为此,专家指出,中国要严防热钱逐利粮食产业。
《中国财经报》报道,国际热钱对中国粮食产业的投资兴趣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目前中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又给热钱流入大开了方便之门。 国际资本觊觎中国农业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据曹建海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资基金主要介入商品市场,他们从商品市场购买大量的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随着粮食危机的升级,购买农田、化肥和运输工具,已经成为投资者长期投资农业产品的另一个趋势。目前,进入投资者视野的目标已经有位于加拿大、阿根廷等地的农耕地,中国的农耕地、粮库等也落入了国外投资机构的视野。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开始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向农业,“三资”开发农业由此成为社会热点。2008年1月—5月,广东农业领域完成投资20.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0.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4%。 国际资本开始觊觎中国农业。据曹建海透露,高盛控股了河南双汇这个中国最大的屠宰公司;中国最大的两家制奶企业——蒙牛与伊利,同样让外国资本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利益;中国在新加坡上市的大众食品成为新加坡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上市公司,它的控制力也在外资手里;早在2004年,德国的DEG就介入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G海通。据对外经贸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 粮价洼地催生投机行为 曹建海说,2008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6元,而同期国内市场还普遍在每斤1.50元左右徘徊,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4;除大米外,国内面粉价格每吨大约5800元,国际市场价每吨接近7000元,相差约20%。毫无疑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粮价的洼地。 另据介绍,2008年,国家开始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标准,国标三等白麦的最低收购价已由去年的每吨1440元提高到1540元。但是,由于农民产量提高增加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成本提升增加的支出,国家储备粮食收购面临不少困难。当前中国小麦的绝对价位,不仅大大低于国际麦价,甚至较中国1996年的小麦价格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曹建海认为,粮价洼地催生了投机行为。当前,许多热钱纷纷退出高利贷市场,将目光投向了价格上涨潜力最大的粮食市场。由于农民均有强烈的惜售和涨价要求,热钱的进入将引起普遍的涨价效应。“如果按照粮价到年底翻一番的国际推测来看,投资粮食市场的获利空间比高利贷还要高。因为高利贷有很大的风险成本与讨债费用,而粮食除了短期的储存费用之外,成本很小。更何况,热钱进入粮食市场,对价格的推高作用可能会更大,如果不加控制,粮食市场对热钱的聚集效应会不断攀升。”曹建海说。 筑牢安全坝成当务之急 那么,热钱是如何进入粮食领域的呢?据曹建海分析,鉴于国内对于外资的吸引政策特别优惠,热钱可以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投资国内粮食和农业领域,实现直接投资和随机退出的长短结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进入:进入期货市场购买粮食期货;进入粮食购销、储运业;进入面粉、大米加工业;进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利用土地股份化和农民破产时机收购农耕地,投资中国农业,然后与上述企业一起整合,择机包装上市;进入金融业,重点从事粮食和农业资源的信托、资产管理业务。可见,热钱完全可能通过长期投资的方式进入。 如何应对热钱投机粮食市场?曹建海建议,首先,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其次,适度放开国内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也适当承担大国对世界粮食供给的应有责任。再次,加强对粮食期货市场的监管,防止出现过度交易现象,强化对储备部门外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价格的管理,打击粮食投机活动。另外,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和收紧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投资。一句话:筑牢粮食安全堤坝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