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底倒了多少家? 传言:一天就要倒100家。 政府:一年关闭700家。 2 风声鹤唳莞企机会何在? 有老板说:钱越来越难赚了。 也有人说:两年后会有机会。 3 坐等分红“好日子”到头? 往年村民每人每年可分红10万。 村里房屋租金已经降了200元。 4 政策有点“拔苗助长”? 大力倡导产业转移园。 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引起关注。
2008年,珠江三角洲产业经济似乎正面临一场重大风波。蕴藏其中的,究竟是多米诺骨牌的倒掉?还是掌控之中的脱胎换骨之痛?10个老板有10个说,钱越来越难赚了。”
《南方都市报》报道,专门生产消声器的华联公司放了三天假过中秋节。100多名工人的厂子静悄悄的,只有两名保安看门。而全球最大的球类制造商冠贺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则只打算放一天假,偌大的厂区机器声隆隆,厂门口员工们不断凭牌出入。 冠贺厂区前面,是另一处安静的厂房,迪吉泰制衣配料有限公司的牌子在9月13日的阳光下色彩黯淡。去年下半年这里跟冠贺一样忙碌,春节过后,生产了20年织带的“迪吉泰”搬迁了,人去楼空。 “东莞堵车,全球缺货”,有“世界工厂”之誉的东莞30年来何曾为中秋节停止过生产?“没有单,就放假喽。”在“华联”两位保安的眼中,1992年起就开始在东莞虎门镇龙眼村(现为社区)生产消声器的这家厂效益一直都很好,但是去年以来,“进料越来越贵,产品越来越便宜,效益不行了。” “迪吉泰”“华联”“骏利”“冠贺”都是落户东莞虎门镇龙眼社区的企业,他们目前参差的状态正是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企业的缩影。 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消费需求放缓、人民币升值、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上世纪70年代末承接了台湾、香港产业转移的东莞及珠三角加工制造快车在高速奔驰了30年之后,引擎突然乏力,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等新老问题全都凸现。 一股企业“关闭潮”的声浪已经到来,民间的说法是东莞至少倒掉几千家企业,但政府否定“关闭潮”的存在,称今年1至7月关闭和外迁的企业共四百余家,跟以往10年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 真相与流言,互为表里,难以说清。 他们倒了走了 虎门镇龙眼社区,这里面积仅3平方公里,却是虎门镇最富裕的村之一,这里的外商加工贸易企业高峰时达130多家,龙眼村党总支委、居委会副主任、外经办主任张志航介绍说,近一年来,村里已有十几家企业相继倒闭或搬迁,基本上都是外资,而且仍有企业计划于今年离开。 “企业迁走主要是利润越来越薄了,另外还有政策的缘故。”张志航说,“我们到工厂,老板永远是抱怨,10个老板有10个说,钱越来越难赚了。” 今年3月,位于东莞清溪镇的金卧牛实业有限公司宣布停产,它是沃尔玛烧烤炉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东莞50强企业。人民币升值一举将其击溃。 职业经理人孙远福对金卧牛的倒闭相当感叹,而他经营的神彩塑胶颜料有限公司也在今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个只有50名员工、年产值达5000万元-6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位于虎门沙角工业区,过去效益一直很好,但其原料石油的涨价“对行业的冲击非常大”。“原料同比上涨了30%.”孙远福说,由于原料三番五次涨价,他们的产品也上调价格,客户因此变得很不稳定。 由于塑胶颜料科技含量高,孙远福的企业尚可勉强支撑,而它旁边的一个生产塑胶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在两个月前关闭,200名工人各自散去。从今年3月份以来,这家企业就不赚钱了。孙远福的一些客户也撑不住了,有三百家客户一夜倒闭,他们欠孙远福的20多万元货款收不回来了。“我们现在跟客户是一月一结账(原来6-9个月才结账一次),有时宁愿价格低些也要现金结账。” 8月26日,孙远福参加了在虎门举办的一个中小企业升级转型论坛,这个论坛给出的统计数字是今年1-7月东莞不下2万家企业倒闭,一天就要倒100家。 在厚街镇白濠管理区开厂的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销售总监钱绍雄说,从大的台资企业到小的本土企业,厚街大量厂子倒掉。以白濠村为例,原来这里有300家企业,今年关闭和搬迁了120家,占到了40%.正常情形下,这个数字是10%-15%. 东莞有多少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闭和外迁?民间的说法莫衷一是,有的说上万家,有的说几千家。政府对这些说法予以否认,“传言不可信”,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1-7月,关闭的企业只有464家,外迁出去的企业只有17家,两者加起来只有481家。对于东莞15000家企业来说,这个数字非常小,只占3.2%.而且在关闭的企业中,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了70%,都是比较小的企业。 蔡康称,从历年来看,最近10年东莞每年都有700到800家企业关闭,所以今年企业的关闭数字也是正常的。他还强调,今年1-7月东莞还引进了380多家企业,引入外资比关闭的多很多,所以 企业资金的流量还是正增长的。 但是企业老板们对这个说法并不信服,他们认为,政府统计的企业都是上规模的,众多关闭的小企业没在统计之列。 9月13日,在东莞智通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熙来攘往。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诸多企业关闭,现在来这里找工作的管理层人员比以前多了很多。 他们屹立不倒 9月8日,东莞石碣镇鹤田下管理区的旭田电子有限公司门前,十几位农民工在排队报名,想成为该厂的工人。一位来自四川的工人说,旭田开出的工资是1200元/月,而他之前所在的工厂每月只发给他800-900元钱。 去年,旭田把传统的流水生产线改成了先进的“CELL-LINE”,这种生产方式将过去的大队人马共同作业改成了单元式的生产小组,“这样不会因为一个人效率降低而影响所有人的进程。”该厂工程部经理李理说,厂里1400人干的活现在900人就完成了,人工成本下降,同时工人的福利增加了。旭田的老板曾感叹:如果去年不改造生产线,我今年就倒了。 大厂则更早地完成了这样的生产线改造,全球最大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商“台达”电子2004年就改成了“CELL-LINE”,“过去流水线上65个小时才完成的产品现在只要1.5小时即可完成,CELL-LINE对效率的提升是翻倍的。”台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张聪严介绍。而台达电子公司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讲,保证技术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大厂的屹立不倒意义重大,那些依附于它的众多小厂也因之得以在窘迫的环境中生存。 虽然都要承受空前的压力,但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同,科技型企业的日子显然还撑得下去。前文提到的“神彩塑胶”和“道明光学”的老总们虽然伤感地看到身边企业倒下,但他们依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目前仍能度过危机。神采塑胶现在的月销售额从400万降到了300万,毛利率从30%降到了20%,但此种情形与那些出口退税后仍然亏损的企业相比已经好了很多。 赵星宝1996年17岁半从福建跑到东莞创业,后来开办盈聚电子有限公司,开始纯粹做代工,生产变压器,只有5%的利润,后来提高科技含量,生产开关电源,有了10个点的利润,并且挤占了台湾厂家的市场份额。赵星宝仍不满足,2005年开始进入高科技产业。经过两年努力,投入3000万元研发资金后,他的电渣炉设备投放市场,“现在国内几家钢厂都在用,反响不错。”赵星宝说,电渣炉利润可观,卖一套赚一套,“过去我们走数量,现在我们靠技术。” 有着2000名工人的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是位于厚街镇的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家原来做五金配件的小厂1993年转入IT领域,并且在1998年前后注入品牌元素,“2000年后开始,我们向研发和销售投入力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金河田商学院总经理曾国庆说,局限在生产加工领域,研发和销售会从两边挤你的利润的。没有销售,企业就无法掌控市场。 科技含量低和缺乏自有品牌,一直是广东经济的隐痛。那些及早觉悟的企业也恰恰是从这两个途径增强抗击寒冬的能力。加工制造业的寒冬来临,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企业也风光不再,苦苦支撑,但“只要挺过2008、2009年,两年后会有机会。”曾国庆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然而在东莞,拥有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并不多。东莞工业共涉及31个大分类行业,其中28个是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两大产业共有企业140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近一半,但是大部分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从事加工装配环节,从高新技术产业的角度来看,附加值较低,而且这些企业九成是外向型,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因而为东莞贡献的利税并不大。 纺织、家具、玩具企业同样遍布东莞,但这些企业的劳动密集特征更为明显,绝大部分从事贴牌加工,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 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在东莞,“自有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企业极少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制造业的冬天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