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11月20日报道 回家过年,周日望已下定了决心。 自从10年前从广西来到增城租地种菜,周日望每年的春节都在菜地上的简易棚里度过。 虽然做过无数次衣锦还乡的梦,但他至今仍未等到梦想成真的那天。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变本加厉地肆虐之下,珠三角众多企业出现亏损或者倒闭,外地工人大批返乡,菜市顿失红火。周日望的菜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让他的致富梦想化作泡影。 菜价每斤普降五毛 周日望不久前才从电视上得知“金融危机来了”,但当时就算他想破脑袋,也猜不到今天的结局,而且他当时也未多想:“我一个种菜的,金融危机和我八竿子也打不着。” 但没过多久,他就感到有点不对劲了。那些来地头收菜的老板,每次购菜的数量都在明显下降,而且价格也压得很低,后来有些老板索性不再现身,这让他觉得很困惑。收菜老板告诉他,受金融危机影响,广州、深圳、东莞有很多工厂裁员,吃菜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菜自然不好卖了。 与周日望相比,菜农梁永华很早就见识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前段时间,他连续送走了好几批老乡,老乡们原本都在珠三角的工厂打工,最近由于工厂效益不好而被辞退。当时,他内心就生起一股唇亡齿寒的悲凉,“人都走了,菜怎么卖得出去?” 梁永华来增城租地种菜已有两年,他和周日望是老乡,都来自广西南宁。在增城,外地人租种本地人耕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租耕农”,其中有八成以上来自广西。梁永华所在的石滩镇石头村,大概有30多户广西“租耕农”。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梁永华一直未能找到应对的良策,而且也没想到影响会如此之大。“菜价普遍下降了五毛左右,每天卖出去的菜比往年同期要少一半。”梁永华说,之前白菜花收购价约为1.6—1.8元/斤,但现在只有1.3元/斤,西兰花收购价也从每斤8毛下降到4—5毛,这样的菜价意味着他今年将血本无归。“肥料、农药价格一直在上涨,菜价却一路下跌,百分之百亏本!” 市场批发量减五成 作为增城规模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勤发果菜批发市场见证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威力。该批发市场的蔬菜主要流向广州、深圳、东莞及香港等地,以往每天从这里发出去的蔬菜高达200吨以上,而今每天只有100吨左右。 蔬菜批发商是菜农的上游,其对市场变化的感受更为直接。单成祖是增城市高门村民,在勤发果菜批发市场经营蔬菜批发生意已有14年,是该市场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商。高峰时期,他一天最多可以发出蔬菜12吨,最少的时候也有180件(一件重量在60—80斤之间);而现在,他一天只能发出160件左右。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单成祖显得很无奈,“市面上价格起不来,买的人也少了”。他收购的蔬菜主要发往深圳布吉市场,近段时间以来,深圳的需求量小了很多,他便相应减少了收购量,同时调低了收购价。某些蔬菜虽然价格并未下降,但由于有价无市,他很少收购,“市场上丝瓜3元/斤,有多少人舍得买?” 据单成祖介绍,往深圳发一车货,油费、人工、路费等加起来要1000多元,如果蔬菜价格继续下跌,他将继续减少收购量,甚至停收。“如果每斤蔬菜的毛利达不到一毛,我没办法干下去。” 单志能是勤发果菜批发市场的负责人,每天都要统计一遍市场的总发货量,对数据变化十分敏感,“现在的交易比以前冷清得多,很多批发商的发货量都明显减少了”。他将冷清的原因归结为:金融危机使许多工厂倒闭,以工厂食堂为供应对象的低档蔬菜没有销路。 据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由于珠三角蔬菜价格较低,而运输成本又居高不下,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地的外地蔬菜也少了很多。“由于利润微薄甚至亏本,外地批发商纷纷减少了供应量,有的已经停发了。”单志能说。 蔬菜产业链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今年天气不好,蔬菜供应量不是很多,要是明年蔬菜丰收,麻烦会更大!”单志能对明年的形势更为担忧。因为蔬菜价格越低,批发商的利润也就越低,现在很多批发商已经是在赔本运营,明年他们或许就不干了,“那样菜农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广西菜农萌生退意 天灾导致蔬菜低产,金融危机又使菜价下跌,加之物价有升无降,让一部分“租耕农”萌生了退意。 以一个“租耕农”租10亩地计算,每年的毛收入需要达到5万元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很少有人能满足这个条件。 周日望本来计划今年还在增城过春节,因为每年春节都需要赶种早菜。但今年蔬菜行情不妙,即使种出了早菜,价格也未必很好,因此,他想“干脆回老家去见见多年未见的亲戚朋友,顺便看看有什么适合的工作”。 把父母妻子都带来了的梁永华,去年的收入仅够一家四口填饱肚子,今年则更惨。“当初想着辛苦一点不要紧,只要能赚到钱,但现在不仅赔进去汗水,还要赔钱。”11月17日下午2点,刚犁完田的梁永华说起这些,黯然神伤。 梁永华的“家”安在菜地边上,是一个简易的小帐篷。记者沿着梁家旁边的小路一直往里走,每隔10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一个帐篷,里面住的都是梁的老乡,基本都是举家迁来这里。像梁永华一样,他们今年都“铁定亏本”。 梁永华的妻子问记者,“肥料、农药涨价,菜价却越来越低,农民够辛苦的,政府有没有补助?”在得到记者不确定的答复后,她苦笑了一声:“如果熬不下去,就回老家算了。” 梁妻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记者采访的石头村,“租耕农”在议论菜价低迷之余,“去”或“留”成了新的热门话题。由于大家都怀着致富梦想而来,并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因此,许多人表示“再等等看”,如果形势再不好转,只能离开。 (本文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赵兵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