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的“人民公社”之路 in 人文传闻-红世界☆
红世界 红世界 世界资讯 人文传闻 查看内容

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的“人民公社”之路

2009-1-17 12:12| 发布者: 上山下乡| 查看: 276| 评论: 0

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安徽小岗村的一场被命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革命已席卷全国,然而,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当年却通过民主的程序决定继续走“人民公社”之路,并坚持至今。

现代人对于“人民公社”已感到陌生,崖口村是如何施行“人民公社”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西江历史文化之旅联合报道组一行来到了这个广东最美的乡村——崖口村。

至今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

崖口村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是个海边村庄,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水陆交通要道,东边是宽阔的珠江伶仃洋,与香港只有一水之隔,西连五桂山,南边是珠海经济特区。崖口村依山傍海,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村中有多位百岁老人,又被誉为“长寿村”。2006年,该村被评为“广东最美的乡村”。

据崖口村志记载,自1979年以来,崖口村在经济体制上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而是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村庄内部依然设立大队和生产队,全村分成13个生产队,村庄的集体资产全部由大队和下属13个生产队集中经营,经营收入在大队内部按劳分配。人们把“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称作“公社”制度。

近日,在南朗镇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西江历史文化之旅联合报道组一行来到崖口村采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要了解崖口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有个人不能不被提到,那就是崖口村党支部书记陆汉满。当年,在陆汉满的带领下,崖口村一直坚持人民公社的制度30多年,全国罕见。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不断有慕名者而来参观,陆汉满也因此成了名人。

在崖口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领头人”陆汉满。从外表看,他俨然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皮肤黑里透红,面对记者的到来,陆汉满虽显得十分热情,但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却只是笑而不答,很是低调。好在有旁边的村干部出来解围,主动向记者们介绍起他们所实现的“人民公社”制度。

社员平均“年薪”达8000元

据他们介绍,目前崖口村有3500多人,其中有1700多劳动力,有差不多600人靠着村里的3500多亩稻田“挣工分”。何为“挣工分”呢?据介绍,每天早上准备开工的社员都会到村祠堂,看公告栏的开工通知,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在所希望从事的工种下挂上自己的名字牌。根据规定,一个社员工作一天大概能拿到20个工分,按照最近两年崖口村的工分值,这大概价值3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一年下来每个社员平均大概能拿8000元。

至于想外出务工的村民,村里也采取自愿原则,村民只需提前跟所在生产队的队长打个招呼即可。倘若外出的村民想要回村劳动,生产队也不会拒绝,不过他只能回到他所属自然村的生产队,而不能在各生产队之间流动;回队申请只能在每年初进行,需要交100多元的生产工具费,而一旦参加农耕,这一年就不能随便出入,因为这会影响整个农业生产的进行。

从1977年起,崖口村还采取了村代表会议制方式,实行和落实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管理制度。换届时,该村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村民代表名额,代表选出后,根据代表能力安排到各部门工作,能力强的就当生产队长、厂长或到村机关工作,还有部分就是财务、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员。村里每个月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处理村里的事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既是领导者也是生产者,他们和参与集体生产的村民一起实行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是一种理想追求

“人民公社”一直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试验的负面案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那崖口村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村干部告诉记者,村民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不大,3500多亩稻田已经大部分交给了机械化操作,村民的劳作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形式,但是他们必须认真地做这个形式,按劳分配,这在崖口人看来是神圣的东西。

此外,该村还规定,任何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都有权从村里拿到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的口粮,买口粮的钱年终时直接从工分中扣除。自2001年起,该村对16岁以下儿童工和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老人的口粮完全免费,但是退出集体生产的村民将不能享受这项福利。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几年的时间里,崖口村各生产队出工人数开始呈现逐年下降,在1993年达到308人的最低点。由于社员人数下降,为确保土地的正常耕作,崖口村开始增加了对生产队的补贴,在生产队出工收入已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差不大,村里又有“口粮”等福利吸引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又开始回归,最近几年留在本村工作的劳动力都保持在600人左右。

有村干部告诉记者,哪天去上工、上什么工,都是由村民个人自主选择,村里并未强制村民必须天天去上工。同时,他们还要保证一定出勤率的社员收入略高于周围务工平均工资,但又不能高得太多,否则有可能会造成人员总量的大幅度波动,要让他们的生活比周围分田到户的农民更好一些。

在社会高度市场化竞争的今天,崖口村为什么还坚持着这套制度呢?一个村干部的回答让记者找到了答案。他说:“集体生产解决了这部分能力较低的村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如果没有集体生产,我们村就会增加400多个失业者。”

事实上,崖口村这样做,也不是出于单纯的损益计算,而是一种理想追求。在崖口人看来,劳动能力弱的人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过上较好的生活,这就需要将他们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但帮助的办法不是直接分钱,而是为他们提供劳动的机会,按劳动分享集体的收入。当然,有的人认为该村这种吃大锅饭的制度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是脱离现时代要求的,但有人认为这种体制能够在解决农村就业保障和互助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要的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革调整,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绝不卖地”成基本原则

崖口村有很大一部分土地资源是沿海滩涂,为此,村里很早就提出了“发展蓝色农业”的工作思想,要靠海吃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村支书陆汉满带领下,崖口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垦滩涂和兴建养殖场的工程,从而彻底改变了崖口地域的地理地貌。如今,这些围垦出来的滩涂已大量作为养殖场出租,部分还建起了工厂,每年可为崖口提供数百万的租金收入,成为崖口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他们将这笔收入用于补贴农业生产、给社员和干部发工资、整修村里的公共设施,以及建设凝聚人心的寺庙。如今,村里的村务、政务、财务等各项公共事务,如国家征兵、计划生育、村容村貌建设等,都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属崖口村农业户口的村民,无论是否参加集体生产,均享有村集体和各项福利待遇以及其它权利,例如股份分红,每年收益属全体村民直接享有。

采访过程中,记者留意到在崖口村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俯拍的崖口村全景图。从图上可以看到,这个村庄古老的建筑和新建筑混合,被绿色的田野和数万亩围垦土地包围着。蓝的海、绿的田,泾渭分明,显得格外漂亮。村里人说,由于年复一年的泥沙淤积,这些海水养殖场将在15年以后变成陆地上的淡水养殖场,100年后,将完全变成肥沃的耕地。

数万亩用于出租的滩涂、土地是崖口“人民公社”得以延续的生命线。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绝不卖地”是该村的基本生存原则,这么多年,崖口只卖过3次地,而且都是为了国家交通等重要基础建设。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问村里人,崖口的“人民公社”制度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他们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表示只要守住这块先辈们留下来的土地,无论实施什么制度,他们的后辈都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支持
支持
犀利
犀利
花花
花花
鸭蛋
鸭蛋
无视
无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