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年的经济形势让刘青忧心忡忡。往年,过年前已经拿到一些订单,可现在一个都没有。刚刚接到一个公司的合作意向,对方要求价格降低20%~30%,“这肯定亏本,我宁愿工厂空着也不干,这就是拥有自己厂房的好处。”刘青判断,今年就算保证去年的客户量,订单金额都会少30%。 刘青抱着观望的态度,不着急招工。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还是喜欢留在东莞,因为东莞包吃住,比在江浙打工“有着数”。况且,工厂很多手工制作的活儿可以外包给当地村民,这比请工人更廉价、方便。 今年很多工厂都延长了放假时间,假期一般在十天左右,一些工厂还让工人放无薪假,接到通知再返厂。刘青认为,这一方面确实是订单减少的缘故,而另一个原因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工厂解聘员工的成本大幅增加。给员工放长假,让工人自己提出解除合同,就可以达到变相裁员的目的。 “新劳动合同法保障工人利益是应该的,但是有点操之过急,有些工人故意消极怠工,逼你炒他。”刘青认为,这是逼很多老板“走路”的原因之一,他感觉现在办企业来自各方的压力都比以前大很多,土地使用税在2007年提高了,社保又必须得买,“过完年租厂房生产的工厂大部分都要倒闭。”刘青说得轻描淡写,手中的茶壶冒着热气。 金融寒流冻伤工商业者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让以做外单为主的广东制造业苦不堪言。然而,被金融寒流“冻伤”的,不只是企业及其员工。随着工厂的撤离和倒闭,企业周边的社会生态也随之变化。在经济萧条的当下,服务业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从杂货摊小贩、摩的司机到酒店老板都面临着一个冷酷的寒冬。 生意萧条,工商业者萌生回乡之意 陈妹麻利地削着甘蔗,她说有生意可做是幸运的。 “工厂少了,工人走了,生意不好做了。”1月8日,陈妹一边利索地削着甘蔗,一边说。她是汕头人,从老家到东莞大朗镇长塘第二工业区做生意已有4年多了。 她的档口位于长盛北路,这条街上集合着饮食、服装、超市等各类档口,附近还有长塘工业区较大的购物场所~~金港湾百货和一个农贸市场,平日里吸引了大量附近工厂的工人前来娱乐购物。以往每到下班时间,整条街挤满了人,特别在晚上和节假日,人流量特别大,过往车辆很难在这里放开油门。那个时候,陈妹的杂货档生意很好,一天的销售额最多可达近千元,足以维持他们一家在东莞的生活。 然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传出工厂倒闭的消息,接着又有不少工厂提早放假,长盛北路的人流量骤减,她的杂货档生意也随之萧条。如今只卖甘蔗和提供公共电话服务,“也很难做。” 去年这个时候,她一天能卖出5捆甘蔗,共计100来根。现在一天最多只能卖出2捆,多数时候连1捆也卖不完,常常是一整天忙碌下来,还不如去年一个晚上的业绩。公共电话资费从2角/分钟降到了1角/分钟,但“打电话的人也不多”。一个月下来,赚得钱勉勉强强够付房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