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开工好些天了,杨玉珍还在乡下的家里玩。 2月14日,当她的老板、亚利服饰公司董事长陈明全一行找到她位于湖北潜江市熊口镇联盟村的家时,这位裁缝和邻居打牌正打得上劲。 “酒还没喝完,亲戚没串完,年还没过完,过几天再回去吧。”杨玉珍大模大样地对老板说。 陈明全顿时感到头皮发麻,还不好说什么——这些潜江裁缝,一个个都是“大爷”,得哄着他们去上班。 哄也不好哄。为了争取厂里的潜江籍裁缝们节后尽快回厂,这次,亚利服饰公司开出4台车来到潜江乡下,由车间主任带路,各位老总分片拜访,登门劝说裁缝们早日上班。但领情上车回去的并不多。 陈明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今年节后,和他一样跑到潜江来“劝上班”的,还有全国各地服装企业的高管们。 老板们来劝,政府也帮着送。2月10日,在潜江市张金镇幸福村,在大红横幅和锣鼓喧天中,100多辆豪华大巴在3辆警车开道护送下,把5000多位裁缝分别送往北京、深圳、福建等地。 “20号还要再护送一批,也有几千人,场面比上次还要大。”2月14日,潜江公安局交警处副政委许南山说。 但迄今为止,送走的还是少数。多数的潜江裁缝仍然在家里串门、打麻将、赌钱、吃喝,即使有免费车接送,有事先派发的上班定金,他们也不着急走。“真是八抬大轿都抬不动啊!”陈明全无奈地说。 三请四请之下,短短半个月,潜江裁缝的薪酬行情已经比节前上扬了5%。 而眼下,似乎不是潜江裁缝们“耍大牌”的时候。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月2日表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全国约有2000万人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 在裁员、找工难成为全国劳务市场关键词的当下,这些潜江裁缝为什么还这么“牛”? 在“裁员年”逆市加薪 “我感觉他们是在观望,看哪家给的工资高,再考虑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潜江工作合算。”陈明全经过摸查后认为。 潜江15万裁缝工的集体观望,使得全国甚至湖北本地的缝纫工供应都紧张起来。 在2月9日潜江举行的“春风行动”返乡农民工招聘会上,潜江东灏制衣公司招聘人员发现,公司今年将月平均工资提高了100元至200元,而多数“潜江裁缝”仍在驻足观望。一天下来,达成用工意向的裁缝不足百人。而需要招的是1800多人。 2月11日,在武汉洪山区人力资源市场合办的新春招聘会上,一家受浙江、江苏等地5家制衣厂的委托的人力资源公司,预备面向潜江及周边地区招360名熟练缝纫工,开出的月薪是3000元。但半天下来,仅一人登记。 宁波雅戈尔、江苏波司登、张家港华裕制衣等沿海知名大型服装厂也到武汉来联合招裁缝工,开出各种优惠条件,但应聘者寥寥无几。 “有一家天门的企业委托我帮忙招500名裁缝,每个给800元劳务费用,共计40万。”潜江财政局的张亚平说,“但是我不能这么做,本地都招不到裁缝,如果挖走本地裁缝,本地企业就垮了。” 待价而沽之下,节后,潜江裁缝的月平均薪酬悄然上涨了100元至200元。 陈明全的亚利服饰是潜江当地一家较大的服装企业,今年预备招1000名缝纫工,“我们给出的平均工资年薪是1.5万元,高的拿到3万元,是潜江本地最高的了,但到目前为止只招到一半的人。”陈明全说。 裁缝们的确不满足,他们还在把自己的身价继续往上抬,办法是在不同行业间作比较 在武汉汉正街的服装厂工作的裁缝胡杰中,家住距潜江不远的郭河镇。过去多年一直在武汉打工,带过很多徒弟。在他看来,“做裁缝的工资不高啊,以计件来算,最熟练的加班最多月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这还不如在家乡做瓦工,1天的收入就有100元,还包吃住。” 内销市场的支撑 在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萎缩,国内纺织服装业不景气之下,潜江裁缝的牛气到底从何而来? “金融危机的确令服装企业出口受到打击,但随着内销市场的开发,新年以来业务出现了回暖迹象,”陈明全说。 陈明全的潜江亚利服饰公司,早些年主要做休闲服装出口,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司出口额从9月份的100多万美元,急跌到12月份的20多万美元。 面对严峻形势,公司开始施行“内外需结合”的方针,在继续做出口的同时,大力开拓内需市场,着手在国内铺设销售渠道,在中小城市建立销售点,开发自有客户资源,一方面在国内推自己的“大路”和“火烈鸟”品牌休闲服,一方面也为国内品牌商做代工。 “已经和几家国内大的品牌厂商谈定了合作生产服装,单子比较大,所以需要尽快招裁缝,否则一旦订单来了,临时招人就来不及了。”陈明全说,潜江当地的服装企业为国内做贴牌生产或者合作生产的比较多,这些服装生产后都是由品牌商销售,所以一般都是以内销为主。原来以外销为主的现在也在转型。 与此同时,潜江这个中部小城承接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邻近“九省通衢”的武汉,交通便利,这被品牌商们视为开拓中国内销市场的重要选点。“阿迪达斯、耐克等已经开始在潜江看地了,六大国内休闲服装品牌也正在和潜江洽谈,准备进来,我们市政府现在每天都要一拨又一拨接待到潜江考察投资办厂的人。”张亚平说。 这鼓舞了潜江市政府发展本地服装产业的雄心。按照规划,潜江服装产业园区要引进1000人以上的服装企业30家,招入从业人员5万人;引进和培育5~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到2010年当地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80亿元,从业人员8万人。 “服装行业在内地受金融危机冲击要比沿海小,在沿海经济增长减速的时候,湖北这样的中部省份依托早几年开始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特别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吸引一些从外贸到内销转型的沿海企业迁移过来,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在加快,”中国农民工研究院研究员陈丽敏说,“这有利于中西部就业形势好转。” 劳务品牌的“抗危机力” 地属荆楚的潜江,在“楚王好细腰”的上古遗风之下,在古代即成为“细腰服饰”的发源地,潜江子女学技能首选裁缝,“潜江裁缝”由此名声在外。 “潜江市政府自2004年开始整体培育‘潜江裁缝’的劳务输出品牌,”潜江市财政局“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张亚平介绍说,由政府主导带动民间力量办校,对富余劳动力免费进行裁、剪、缝、编、织、绣等专业技能培训,为沿海企业培训员工,输出劳务。到2006年时,出现沿海企业预付工资抢聘潜江裁缝的局面,裁缝身价也水涨船高。 为应付眼下的缺工局面,按照当地政府规划,今明两年潜江需要增加2万多裁缝,使得裁缝本地从业人数达到5万人。“我呼吁,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都到我们潜江来培训,保证找到工作。”张亚平说。 “开拓内销市场要靠品牌,越是做品牌服装,就越需要优秀的裁缝工,公司愿意为他们花大价钱。”陈明全说,即便是在经济低潮期,企业出于长远考虑,也要储备这种熟练技工,所以潜江裁缝们不担心失业。 “潜江裁缝的案例表明,一个劳务品牌培育和维护好之后,相关行业的本地员工价格上升是肯定的。”陈丽敏认为,有品牌就有竞争力,抗经济波动周期的能力就强,商品市场如此,劳务市场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