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青社主要组织联络人刘建永情况介绍 生平简介 刘建永(1978—?),1978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西南的一个小乡村,1998年就读临沂师范学院(山东省内一所地方院校),中途弃理从文 ,2007年攻读哲学硕士。 2002年,刘建永发起类似于知识分子“清谈”性质的“深青社”及时政论坛“深青中国社区”,担任主席至今,“深青社”因集中了国内 众多知名青年作家、青年记者及公共知识分子,并频频评论政经而盛极一时。2006年“深青中国社区”被封杀,“深青社”也一度被禁声,惊 慌失措的刘建永被迫逃亡香港。这一时期,一般认为是刘建永走向“自由主义阵营”的分界线。 自2006以来,刘建永频频发表具有争议性的政论文章,以大胆敢言著称:如对日关系,其人撰文声称“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对台主张 “台湾独立并非不可接受”;毫不隐讳地批评执政党的众多内政外交“蠢得像猪一样”;甚至公开喊话“绝不允许政治改革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露骨鼓吹“外交新思维”;推销贩卖“民主化、自由化、公开化、市场化”等一套西方的宪政理论;勇气和观点让人瞠目。尽管其人众多 主张并无太多新意,但在钳制较为严峻的中国大陆,已是异类。 刘建永的观点较为复杂,明显区分是以2008年为界,前期和后期相差较为悬殊。如其人前期主张树立和强化中央政府的威信,后期又主张 给予民间和基层更多的自治权,以培育“公民社会”。前后看似矛盾,但仔细看来观点转变的又自然而然:2008年前期,刘建永主张依靠体制 内的开明力量,对自上而下的体制内改革与执政党的党内自新抱有相当的期待;(故主张给予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利,以便于推动自上而下的改 革)2008后期,其人对体制内的改革诚意和决心感到失望,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也弥漫着强烈的绝望情绪,此时国内矛盾不断尖锐化,群体事件 层出不穷,其观点又逐渐衍变为“内外结合”,主张以“内部改良为主,外部压力与帮助为辅”;(既依靠中央与地方的互相牵制予以制肘, 以防权利过分集中,又依靠海外力量予以平衡监督。),总体说来是以“温和改良”为主线,是当今具有较大代表性的“过渡调和论”。 刘建永的政治主张改良色彩浓厚,这种“温和、理性、对话、负责任、忍耐与妥协”的路线,因对社会稳定没有直接的威胁性而被中国大 陆所容忍。他所主张的“改良”也与当局巩固政权、长期执政的“改革”目标相趋一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刘建永深得体制内“改良派”的青睐。但刘建永所主张的民主宪政理念终究源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免与中国大陆现行体制有所冲突,又让当局有所警惕。 刘建永游走于中西之间,手腕圆润,体制内外均有结交(这一点与以往泾渭分明、画地为牢的中共体制人士和海外*民*运、疆*独、藏*独、台*独、法*轮*功等对立态势明显不同),颇有能量,在诸多方面均有涉及。其人除具备国内作家协会会员资格外,也是国际笔会(世界最大的作 家组织、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类地位)会员、独立中文笔会(持不同政见者、知名华人作家团体,国际笔会下属中国分会)会员、国际特赦 组织(国际上最大的人权组织)会员、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国内知名维权律师群体聚集所)学术顾问。 总体看来,以刘建永为典型的国内改革“青壮派”(包括体制内的开明政客、要求改革的党政军势力、维权律师、新闻记者、教授学者、 作家文人、海归群体及广大中产者),是处在21世纪转型时期这一背景下,代表国内一股要求“反对专制、向往民主、锐意革新,强国富民” 的力量,对内具有强烈的民族本土情结,对外具有“亲美近欧”倾向,拥有着较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也象征着以20、30岁为年龄段的青年新生力量逐渐走上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学术概况 迄今为止,刘建永的观点、理论表现主要在政治的应用领域和文化新闻的传播方面,学术上并无建树。(前期观点不是很成熟,甚至略显杂乱)早期供职于传播媒介,中途兴趣转向政治。中年以后,刘建永的部分精力投入到哲学与宗教的研究上,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其人信仰为基督新教。 对其评价: 其人是国内最杰出的青年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经历事迹海内外媒体均有报道,2005年《涉世之初·职业设计》杂志将其列为月度“封面主 打人物”;同年《科学生活报·京周刊》以“传奇经历”报道其人事迹;2006年其大学母校65周年校庆专题赞其为“时代的弄潮儿”,名列“ 杰出校友”;2008年香港《苹果日报》称其为“国家民族的希望”。获得荣誉较多,如“2007年度网络公民”(中国社会转型论坛)、“国际交流访问基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