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两岸三地一千大企业排行榜”结果显示,大陆企业版图快速扩张,共有622家企业入榜,创下最高纪录;相比而言,台湾企业市值占有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只有122家上榜,创下调查以来最低纪录。
今年是《今周刊》第六度调查“两岸三地一千大企业排行榜”,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今年一千大排行榜总体成绩不太理想。从市值来看,去年两岸三地股市大跌,市值排行因此重整,整体市值减少23%,今年两岸三地一千大企业共有642家企业市值缩水;同时受到不景气冲击,所有上榜企业的营收成长率为23.34%,创下增长最低纪录。 虽然外在大环境不利,但是大陆企业是今年排行榜的大赢家,中国石油仍然以2.5万亿市值蝉连冠军,遥遥领先第二名工商银行。台积电夺下第15名宝座,较去年晋升二名,蝉连台湾企业入榜的冠军。台湾企业只有台积电、台塑化、鸿海、中华电信挤进前50名,去年排名39名的国泰金因市值大趺五成,跌出50名外,今年排名第63名。 台湾企业受到金融海啸影响,获利均大幅缩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守住三年净利成长三成的高标准,榜单高挂鸭蛋。相对于大陆企业有内需市场加持、香港企业有红筹股顶住及国际化的优势,台湾企业应该在美国市场外寻找新市场,才能重拾获利能力。 投资专家谢金河分析,比较台湾和大陆香港的银行业获利,就知道台湾金融业的利润相当微薄,例如市值名列前十大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去年纯益至少在750亿元以上,是台资银行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 虽然市值不如大陆和香港企业庞大,但两岸加速相互开放进程,令“和平红利”在台湾发酵的速度大得惊人。例如金管会宣布将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后,台股就连两日暴涨6%以上。谢金河乐观地认为,飞机直航、大陆人士来台观光等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今后将完全改变两岸物流、金流不对等的状态,将交流由单向变为双向。 将此趋势套用在本次企业调查中,也可发现两岸三地相同产业的公司,股价连动的脚步已渐趋紧密。例如台湾在线游戏股的股价陆续喷出,在美上市的网易、在港上市的网龙也接连大涨;此外,在香港、上海两地挂牌的水泥业龙头海螺水泥率先表态,台湾的台泥、亚泥股价也在一个月后反映。 大陆本土的消费品牌和医疗产业,则是这次调查窜出的新星。例如白酒产业的二大巨头: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去年获利都在数十亿上下,就连知名度稍逊的泸州老窖,市值排名也较笔电代工大厂广达更高,可见只要厂商锁定大陆内需的定位明确,持续深耕,就可以在市场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