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这个全球代工巨人来到中国内地的第二十个年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2008年8月底,富士康国际控股公布了200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净利润1.42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56.1%。与此同时,富士康的重量级客户中,仅摩托罗拉一家的订单就下降了30%,而惠普等欧美巨头都下调了2009年的销售预期。无疑,全球电子行业正步入衰退。 2008年12月4日,富士康宣布大规模裁员4万人事件尚且闹得沸沸扬扬,老板郭台铭又于当月23日发出预警:“目前经济景气状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3倍,最糟的状况还没有来。” 到了29日,又有媒体披露,郭台铭的鸿海集团准备将旗下16万深圳龙华工厂员工,转入湖北武汉及山西晋城等地的厂区。曾经作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的深圳工厂,仅保留10万人。对此,鸿海集团发言人表示,面对全球险峻的经济环境,鸿海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内地工厂的重新布局。 事实上,富士康的迁徙从多年前就已开始,而每一次迁徙,既是一本攻略,更是一部史诗。 从台湾,到深圳,再到武汉,郭台铭的每一步,无不体现了这个代工之王的大智慧。江城画卷 武汉,中国最大的内陆交通枢纽。一江分割,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自古又称“江城”。 出武昌一路向东,穿越著名的“中国光谷”,富士康武汉的工业园就掩映在黄土坡间。这座工业园2007年破土,到现在依然在建。已建成的部分建筑上,依稀可见典型的富士康“印象派艺术”——外墙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许多细小的裂痕。 这正是过去几年富士康超高速发展的最有力证据。从1996年开始,富士康就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成长。许多厂房建设时工期催得太紧,还没等墙体完全干透就刷上外面的涂料,立即安装生产线投入生产,以应付纷至沓来的订单。 它究竟在为多少企业代工?它的订单量究竟有多大?外界无法探知。或许除了郭台铭本人,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制造巨人的运作模式。人们所能看见的,只是一片片厂房拔地而起,以及它带给一座城市的震撼。 “以前这一带全是农村,现在都规划成了工业园。”据一位武汉人介绍,富士康进入后,当地农民都住进了商品房。由于已经无地可种,他们往往选择自己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当地原本一条人气颇旺的老商业街,已经被周围环峙的商品房小区给挤压成一个城中村。 不仅仅是武汉。从区域布局看,富士康的造城运动已经覆盖华南、华东、华北、西北、中部。巅峰时期,富士康在中国的用工数量竟达到了70万人!郭台铭本人,也一度被业内戏称为“中国富士康市市长”。 迁徙 郭台铭曾经坐船从深圳福永的一个码头上岸,当时天正下着雨,司机想把车开到码头前,却被站在门口的一个小小的保安给挡了驾。 那是1988年。 台湾经济起飞,劳动力及土地价格飞涨,富士康成本急剧上升。当时一个台湾工人的基本工资超过每月2500元,而在深圳,工人工资不过每月500元,相差约5倍。 包括台湾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等著名公司都到大陆投资,富士康也开始转战深圳。 深圳,成为郭台铭真正的发家之地。 1988年10月,郭台铭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开办了只有百来人的工厂——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而到如今,走进戒备森严的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大门,就像置身于一座设施完善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数十万人在不同的时段里活动。每逢交接班,身穿蓝色工服的男工和红色工服的女工,如潮水一般在厂区大门出入口处汇集和散去,熙熙攘攘数小时不断,场面极其壮观。 如此庞大的人员吃喝住行,对龙华周边消费的拉升构成了直接的推动力。富士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纳着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各种配套产业,也同时带动了龙华的城市化进程。当时还属于一片荒芜之地的龙华小镇,由此在20年后,一跃成为深圳的一个行政区域——龙华区。 富士康在深圳的成功,立即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此后,一大批城市招商队南下驻扎深圳,叩响富士康龙华基地的大门。 富士康以电闪雷鸣之势在全国各地复制其在深圳的成功——江苏昆山信息科技工业园,厂房占地1400亩;山东烟台科技园,占地4900亩;山西太原科技园,占地2400亩…… 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经超过13个。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暗合的是,富士康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90年代转到以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再顺势向北伸向烟台、秦皇岛的环渤海湾,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等地。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迁徙,至1996年富士康的销售额已达5亿美元,初具规模。此后一路飙升,至2006年达到340亿美元,2007年突破450亿美元。 而近几年来,富士康在大陆的渗透趋势,已从沿海转向了以武汉、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 布局 武汉富士康项目从开始接触到2006年底正式宣布历时约一年半。对于这一项目,当时各地政府的争夺非常激烈。其中武汉,无疑下了血本。 “1993年郭台铭与其堂姐郭卫平就来过武汉。”武汉东湖经济开发区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当时武汉周围交通并不发达,配套环境也比较落后,郭台铭并没有投资的意向。 2005年2月7日,农历腊月廿九,武汉人终于有了一个接触富士康要人的机会。那天,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的办公室里坐满了人,大家都谈论着富士康总裁代表郭卫平将来汉过年的消息,陈训秋的第一反应是,他要亲自宴请郭卫平! 经过有关人员的精心安排,在郭卫平过完年回深圳的前夕,陈训秋和郭卫平女士终于坐在了一起,陈训秋给郭台铭写了封信要郭卫平带回去。郭卫平离开武汉一周后,陈训秋的信就到了郭台铭的手中,郭台铭看完信后,立即给陈训秋回了一封信,信中并没有表态要在武汉投资,只是说:“武汉是个很有感染力的城市,武汉人的热情让人感动,有机会我一定要到武汉看看。” 到了5月,香港举办“湖北周”,湖北政府官员多次会见郭台铭,同时还交付给他一部耗资30万元制作的展示武汉风貌的专题片。看完专题片的郭台铭连连称赞:“真没想到,阔别13年,武汉的变化这么大。”随后再次表示一定要到武汉看看。 2005年,武汉方面成立了“富士康工作班”,这个专班学历均以博士为主。为了研究富士康,当时工作组要求,所有专班成员必须做到“郭台铭语录人手一册,郭台铭传记深入研读,富士康公司现状与发展规划熟烂于心”。随后,他们分头行动,花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份长达40万字的报告,报告研究的重点是武汉的优势以及如何与富士康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包括富士康可能在汉发展的几大产业:纳米科技、汽车电子、模具和镀锌板等。 在武汉市厚达几十万字的对富士康的研究中,他们甚至通过对郭台铭在大陆的考察路线,划出了富士康在大陆的布局想法。由此为武汉对症下药赢得先机。 赛博数码广场成为引进富士康项目的突破口。作为富士康重要的事业群,赛博于2005年8月敲定:在光谷建设华中最大3C(电脑+手机+数字家电)卖场。赛博相中的那块地,涉及多方利益,相关方面争议很大。为确保赛博如期开业,东湖开发区管委会果断决定,拿出1000万元解决处理各种矛盾。 为让富士康在武汉落户,开发区将投资28亿元,完成17个重点配套项目。其中,为方便富士康从武钢采购镀锌板,武汉方面为其配套建设一条13公里长的专用铁路线;为保障富士康项目生产、生活所需35万至40万千瓦的用电负荷,武汉方面将新建2个220KV和4~5个110KV变电站;武汉方面还将新建全互通式沪蓉高速凤凰山立交,确保每年10万标箱的富士康产品顺利经过武汉外环线从阳逻港出口。同时,还拟建社区以及配套服务的商场、菜场、医院、学校等设施。 武汉人一次一次地“进攻”,终于把郭台铭这个代工企业的大鳄给撼动了,他决定下一个工业园选址就定在武汉,甚至于“富士康到武汉,不是简单地把产业搬过来,而是把科技之根移植到武汉。” 撼动大武汉 2007年4月,富士康在汉首期投资10亿美元的工业园破土动工。按照规划,富士康整个项目建成后,年产电脑1500万台、数码相机3000万部。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武汉富士康工业园将启动电脑项目(500亩),计划建成10万平方米厂房;数码相机项目(212亩),计划建成厂房及配套设施10万平方米;保税仓库(100亩),计划建成2座保税仓库(1万平方米);生活区(200亩)计划建成宿舍3万平方米。整个富士康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逾1000亿元人民币。并且,围绕富士康项目配套跟进的各类企业,可望超过百家,相当于再造一个光谷。 富士康入汉,早就引起同在光谷、相距仅十几分钟车程的本土知名通信设备制造商——武汉精伦电子的高度关注。“他们来了,可以提高光谷知名度,也可以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其董事会秘书张万宏说,另一方面,富士康大规模招聘也带来不小压力。随即,精伦电子对照富士康的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工资。同时,员工培训费也从去年几十万提高到100万元以上。 “富士康的到来可能为本地制造企业,特别是小型制造厂带来前所未有的拉力。”为东风汽车做配套服务的武汉东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述津说。“短期内,富士康不会分食武汉本地的订单,更多的是为国际大客户服务。并且他们应该会将一些小配件外包给武汉本地加工厂。” 富士康武汉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王国”,而是一个与之配套的不断扩大的庞大产业群。 2008年,富士康在武汉高举招商大旗,大规模寻找配套合作企业,欧美、日韩、中国台湾、广东、江浙及湖北本地的近200家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纷至沓来,考察武汉光谷投资环境,寻找合作商机。在这支庞大的“相亲团”中,不乏美国TI、德国欧斯朗、日本东芝、夏普、荷兰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 武汉高新区还特意邀请了武汉市13个区招商部门的负责人及来自武汉城市圈的51家企业前来参会,以期在家门口抢得先机,带动武汉及周边地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融合。 2007年3月16日,富士康还没有举行奠基仪式,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就开始为富士康大规模招聘员工。这一天,在会展中心富士康的展位前人山人海,前来应聘的队伍排得老长。“富士康来了,要招很多人。”招聘会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此外,武汉的高校也热情地为富士康提供人才,如富士康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在华中科技大学“订制”人才;武汉市仪表学校、航海技术培养学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被富士康“订购”一空。据富士康透露,他们今后还将吸纳2万余名国内外软件人才。 据介绍,富士康落户武汉后,将与钢铁、汽车、光电子等产业有较多合作,并形成很长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将随之来汉落户,带动的就业人员不少于50万人,为武汉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有人说,富士康落户武汉受益最大的是房地产商,他们不需增加任何投入,其房地产就增值了。据了解,富士康落户不到10天,周边楼盘的价格就来了个大洗牌,不仅每平方米涨了400~600元,更是直逼武汉大规模成熟小区的房价。 武汉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也在想富士康的心事,他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关注富士康这个项目,已经在周围选点,准备围着富士康布阵,开上十家超市。” 按照规划,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将建成世界级的光电研发与制造基地。江城武汉,不仅将以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速度融入全球IT产业链,高调参加产业分工,并将走向世界行业的最前沿。随着进驻人员的不断增加,2010年,富士康产业园将成为一座中型城市。 代工王的脚步 据了解,富士康武汉工业园投产后,代工的产品主要是电脑和照相机。2008年,其已承接了联想450万台电脑和奥林巴斯600万台相机的代工业务,形成的产值仅为30多亿元。 2008年,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托尼普罗菲特一行考察武汉时,提出将把1600万台电脑代工权交给武汉富士康,但前提条件是,东西湖B型保税园区能顺利封关运营。2009年3月,东西湖保税园区通过验收,将封关运营。“这一目标实现后,惠普的订单交给武汉富士康,基本无悬念。”一知情人士如是说。 “保税区对惠普和富士康都是一个节点。”业内人士介绍,保税园区封关运营后,富士康不但可以在园区内加工、存储,节约大量物流时间成本,还可享受就地退税;对于惠普,提货相当于进口,海关等各方面均可享受优惠政策。 武汉富士康方面称,在2008年30多亿元产值的基础上,2009年将实现100亿元至150亿元目标,新招1万名员工。目前,富士康为惠普订单建设的厂房已经封顶,马上将开始装修,年内就可投产。业内人士估算,1600万台电脑能在汉带动近千亿元的产值。 然而,目前和富士康配套的企业中,武汉本土除了东湖光盘一家外,其余全是外省的。“主要产品我们都没有。”东湖开发区一负责人举例,像精密器件、芯片、电脑主板等,武汉都没有生产企业。 “富士康所需要的模具、包装等产品,武汉乃至整个湖北虽然生产企业很多,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差,无法满足富士康需求,从而进入不了配套之列。企业跟着市场走,大单来了,相信引进配套企业应该不难。”该负责人显得信心十足。 但武汉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上述负责人称,富士康在大陆有13个代工品种,而武汉仅有2个,现在正值产业转移之际,武汉希望借此机会,引进更多代工品种。他说,除了一些依赖资源的品种外,其他品种落户武汉完全有可能,目前,土地、厂房等条件已具备,政府最需要解决的是做好配套产业引进工作。 尽管金融风暴的袭击,让富士康这个代工巨人放缓了自己的脚步,然而,富士康这一次江城攻略,无疑再次成功地利用了东部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土地、资源、政策等优势,而武汉,必将成为富士康这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