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棉花在当今时代已是一种世界性的作物。棉花种植、生产、销售的历史,在埃利克·奥森纳的《棉花国之旅:世界化的精妙缩影》一书中成了观察近500年来全球化运动的最佳视角。同样,中国也是这一棉花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中国近代国运盛衰与棉花有着密切关系。 □书评人 维舟 对我来说,关于棉花的记忆总是温暖的:不仅因为小时候喜欢的新棉袄;夏天棉花盛开时,阳光下黄白色花朵构成了村庄永恒的景象之一;秋天和母亲一起在棉田里采棉花。长大后很少再看到种植的棉花,然而我知道它仍然无处不在:人们穿的棉布、每天用的纸币、医用的棉签……无不取材自棉花,甚至有一部电影和一间酒吧都叫“棉花俱乐部”。这是棉花构成的小宇宙,用《棉花国之旅:世界化的精妙缩影》作者的话说,每个原料都是一个世界,“有她的秘密,她的语言,她的战争,她的居民”。 从表面上看,《棉花国之旅》所讲述的是棉花的故事,但它同时也是世界化的故事。棉花在此犹如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一个微观切片,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或一个村庄的解剖可以窥见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认真检验一片棉布最能把握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脉搏。 全球产业链中的棉花 旅行就依照一片棉布的诞生来进行:从棉花的原料供应地非洲内陆国家马里开始,到美国棉花地带的市场,到将棉花视为“白色金子”的乌兹别克……最终抵达棉纺工业大国中国,以及世界时装界前线的法国。棉花始终是棉花,但碰到的人和文化却极其不同。世界在其中既表现出它的统一性,又表现出它的多元差异。 在历史上,每当棉花被一个国家引进,总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变化。美国南方的开发也与棉花大有关系,大量种植棉花的庄园大批使用黑人奴隶,并使得州南部的港口城市加尔维斯顿一度因为棉花出口贸易而成为该州最大城市。而最近的一个故事则是书中所提到的:马里最大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控制棉花产业的公司,它庞大无比,犹如一个国中之国,雇佣300万人并提供所有公共服务。 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衣食是所有人生活的根本,而棉花正是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成衣原料。每次它出现在一个国家,都在很短时间内证明这一点,并迅速取代其他原料成为普通人最常采用的纺织原料。 就此而言,要追溯现代工业化和世界产业链形成的故事,棉花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一条线索了。英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就是棉纺织工人,直到1830-1850年,棉花仍占英国出口总值的45%,差不多十分之一的国民收入都来自棉纺织业;当时曼彻斯特每年纺织品出口达5400万英镑,而建立一支控制全球海洋的海军也只需每年花费700万英镑。为了获取原料,英国人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大量种植棉田,棉花的贸易甚至影响了许多城市、港口的兴衰:正是由于美国南北战争时北美棉花无法供应欧洲市场,才使得孟买作为印度棉花的输出港猛然兴旺起来。而秘鲁总统藤森的祖先,则是最初和许多日本人一样,作为种棉花的契约劳工移民到南美的。 种棉、采棉所需要的大批劳动力,在实现机械化后又催生了新问题:二战后美国南部因为棉花种植实现完全机械化,黑人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北部大城市,结果“佐治亚州的机械化引起了芝加哥的种族关系紧张”。 棉花与近代中国 中国在作者笔下是一个棉纺织工业超级大国,中国同时也是棉花的主要原产地,尤其是新疆。在世界各产棉国中,中国的棉花单产甚至是最高的。但这一植物直到一千年前的宋朝才被引入中国,元代经过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才使棉布广泛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棉布已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它们多数是从上海港启运的———棉布贸易对上海最初的辉煌也功不可没。但1800-1850年间,世界棉制品的价格下跌了81%,中国棉纺织业遭到极大打击,到1905年,棉制品竟然从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商品逆转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占到中国全部进口值的近一半。 棉花由此也折射出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由于棉纺织业聚集了最初、最大量的产业工人,中国近代的工人运动和罢工也与之密不可分,而民族产业与日本棉纺业的竞争也是民国时期牵动国人的主要商战之一。当然现代发达国家已经产业升级转型(如日本丰田汽车前身便以棉纺织机械为主),但中国现代纺织业强大的秘密并不是因为他国的衰落,或如作者所说的,发明了比不雇用工人(使用自动化机器)成本还低的理想工人,而是十几亿想要自行解决穿衣吃饭问题所迸发的决心。作者说,他曾千百次询问中国工人“为什么干那么多活”,而他得到的第一个答案必定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是的,这种自我改善的决心和信心才是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崛起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