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 神农架此前也有过光辉岁月。 陈伟的老家是湖北郧县,21年前,刚毕业,他被招工到了神农架林区,成为伐木工人,每月工资63元,而当时全国城镇职工的平均水平只有35元,干部不过50元。 1956年,国家决定开发神农架,要把神农架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8000多人的筑路大军被调至此,南北并进。1966年,198公里的干线公路全线贯通。至此,神农架原始封闭的面纱开始被揭开。 每天,陈伟大约伐木一方左右,三四棵那么粗的树,他比划着一个半径30公分的圈。那时,陈伟这样的伐木工人不但是光荣的,还是富有的,但那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晖。 那时神农架只是一个自然地名,也就无所谓地方经济的发展。 1970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建制,由湖北省直辖。来自周边各县市的各路人马,成为新建制的副地级城区最初一批官员。当时的思路比较单一,就是继续发展林木经济。 1982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此,湖北省逐年调减神农架木材产量。这里开始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轨,但由于没有替代产业,采伐仍在继续,林木经济依旧是地方政府的重头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始终尖锐。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这十多年,神农架累计生产木材100多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在钢材和水泥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起到了大作用。而另一面,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也迅速由76.4%下降到63.7%。 1991年,伐木工人陈伟结婚了。妻子是在老家认识的,原来是沙市棉纺厂的职工,婚后第二年,老婆就辞职了,跟着丈夫落户山林,因为在当时,陈伟的收入还算得上“富裕”。 当时他们并不知道,《美国之音》已经在预言,“再过5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 禁伐之困 “湖北保不住一个神农架是犯罪。”早在1981年2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陈丕显这样严厉的指出。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笔批示,“神农架林区生态地位重要,应当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关闭了80多家森工企业。长期形成的“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彻底终结。 自此造成的连锁反应是,地方经济滑坡,从事木材生产、加工的工人大批下岗,农民减收,财政锐减,社会在这一年变得不稳定起来。 2003年3月9日,神农架全区正式禁伐,陈伟所在林场原有职工369人,禁伐后,一次性安置了208人,按照工龄计算,每人每年补偿600多元,一次发放,不想一次安置的人员,比如陈伟这样的,就转型做了护林员,月薪400多,和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收入781元,已有明显差距。 陈伟自此感觉日子紧了起来。 这一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神农架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神农架保护与发展问题,确立了“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 如今,森林覆盖率上升到88%,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数量增至1300多只。 2008年,神农架林区的GDP完成了大幅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增长了16.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4元,增长14.4%。 但这个数字放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上看,却是一片惨淡。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实际增长8.4%和8%。 林区政府发改委主任向长友有些激动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周边县市,GDP动辄百亿,我们根本不能比。 向长友说,当地经济主要是由水电和矿山产业完成的。“主要是磷矿,但在生态保护区里,却不能开发。” 神农架境内已探明磷、锌、硅、水晶、玛瑙、冰洲石等20多种矿藏,其中磷储量为1.5亿吨,是全国著名磷矿带区;铅锌资源量592.14万吨,是全国特大型铅锌矿床。全区矿产总价值按现值计算,在600亿元以上。 他不断强调,这些只是书面上的产值,不能化为实际。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受限制很大,不能大规模开发,从2003年开始做工作,2004年开发了一些,“没有这些矿产,GDP更没法增收了。” |